一
曾经很多人,包括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左宗棠和曾国藩的关系极差。但随着近些年来对二人研究的不断加深,这一观点逐步被改变。
左宗棠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时年四十二岁的曾国藩已是名满天下的二品高官了,而这时的左宗棠,还是湖南乡间的一名老举人,虽然已经四十一岁了,还没有考中进士;管已经进过三次考场,成绩最好的一次被考官温葆深评为“立言有体”,但因湖南名额有限,仅被取为“誊录”,意思是誊写、抄录而已,不能被正式录取。
“三考不中”的左宗棠决定不再参加会试,打算寻找新的报国途径。曾国藩丁母忧回到原籍时,左宗棠也刚好因为贵州黎平知府胡林翼的推荐,被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聘请进幕府。名义上是文案师爷,实际上是帮助湖南“一把手”张亮基,日夜筹划防守长沙大计。时逢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张亮基把军权全权授予左宗棠,左宗棠不负众望,迫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可谓一战成名。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时任兵部侍郎的曾国藩统带湘军进驻安徽宿松,进逼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而难得顺风顺水的左宗棠又突遭磨难,因为参劾樊燮一案,处于生死关头。
因为樊燮虽是湖南永州镇总兵署湖南提督,但他是湖广总督官文的人。官文心想:“你左宗棠打着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旗号敢参我的人,我自然要对你不客气。”于是一篇折子递进北京皇宫,状告左宗棠身为劣幕,把持湖南巡抚衙门,请旨杀掉此人。
咸丰皇帝原本就对汉人有防范之心,看到这篇折子自然很生气,于是一道圣旨下到湖南、湖北,命官文派人将左宗棠逮到湖北湖广总督衙门查办,如果查明所告是真,可将其就地正法。
就
潘祖荫官位虽不高,但名声很大,是京城出了名的清流,和曾国藩私交极好。潘祖荫看了曾国藩保举左宗棠的折子,
可以说,为了营救左宗棠,曾国藩是煞费苦心。这能否让左宗棠顺利脱险呢?
咸丰皇帝了潘祖荫的折子后,当晚就把左宗棠的同乡、也是湖南湘阴的翰林院庶吉士郭嵩焘传进养心殿西暖阁,问:“左宗棠何以不肯出?系何缘故?”想了想又问:“左宗棠才干是怎样?”这是《左宗棠年谱》里的原话。
郭嵩焘回答:“左宗棠自度秉性刚直,不能与世和。
咸丰皇帝为什么要把郭嵩焘传过来又问一遍呢?因为潘祖荫上给他的折子里,有这样一段话:
湘勇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所向克捷,虽由曾国藩指挥得宜,亦由骆秉章供应调度有方,而实由左宗棠运筹决策,此天下所共见,久
其中的“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不仅
为了让左宗棠早日出来,曾国藩
从折子中可以看出,曾国藩一共保举了左宗棠三点:一是“饬令办理湖南团防”,二是“饬赴各路军营襄办军务”,三是“破格简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俾任筹兵筹饷之责”。说穿了,这三点都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为了能让朝廷大胆起用左宗棠,曾国藩可谓不遗余力。
曾国藩命左宗棠马上回湖南募勇。左宗棠募勇成军后,曾国藩便向咸丰递上一折,举荐左宗棠带领新招募的十营五千人楚勇,去增援浙江。左宗棠就是自此才正式浮出水面,并且
虽然两人日后曾经因为某些原因一度绝交,可是,曾国藩从不曾因为个人恩怨
左宗棠晚年时逢人便骂曾国藩,但曾国藩从不计较,所以就连左宗棠自己都不得不为曾国藩的度量折服。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二
接下来,再说一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
李鸿章的出身比曾国藩高。曾国藩是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来因为朝考成绩比较好,是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见曾国藩的字比较周正,遂拔置第二名,这才被钦点成翰林院庶吉士。李鸿章殿试列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朝考后没费什么周折便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顺利得让人眼红。
曾国藩升授侍讲学士以后,因为是京师翰林院公认的文章大家,又很得穆彰阿的青睐,还能经常见到皇上,尤其开坊掌印后,更是声名鹊起,很多封疆大吏都把子弟送到门下,普通举子更是趋之若鹜。李鸿章的父亲刑部郎中李文安和曾国藩是进士同年,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为了能让儿子鸿章拜到曾国藩门下,李文安拜见曾国藩时甚至自称“下官”,被曾国藩当头喝住,才改称“年兄”,李鸿章自然就成了曾国藩的门生、年家子。
李鸿章从此以后就吃住
曾国藩统带湘勇南征北讨的时候,李鸿章也
曾国藩先让李鸿章办理文案,借机考察他的能力。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五月,经过全面的考察,曾国藩决定奏留李鸿章。他
按察使衔,记名道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咸丰三年正月奉旨,随同工部侍郎吕贤基办理安徽团防。嗣经提臣和春、安徽抚臣福济奏留军营,襄办一切。
管把李鸿章留
李鸿章看出了这一点,于是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上海告急,朝廷命曾国藩加派兵勇援沪。曾国藩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给朝廷飞上一折,据实讲明现有兵勇不敷调派,奏请加派道员李鸿章回籍募勇。曾国藩此时既是钦差大臣,还是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并且统辖江苏、安徽、江西,并浙江全省军务,他的话朝廷没有不准之理。
曾国藩考虑到李鸿章的队伍兵力太单薄,不能独当一面,于是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就有:第一,属于湘军系统的“春”字营(张遇春)和“济”字营(李济元);第二,太平军降将程学启“开”字两营;第三,湖南新勇“林”字两营(滕嗣林、滕嗣武)以及后到的“熊”字营(陈飞熊)和“垣”字营(马先槐);第四,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的亲兵两营(**国、周良才)。其中,以桐城人程学启部“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后来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当时即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曾国藩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没有曾国藩的大力营救、无私举荐,就没有后来叱咤风云、一榜拜相的左宗棠。晚清少了左宗棠,也就少了那场可歌可泣的复新疆之战,说不定我国的版图也就少了那个一望无际的大公鸡尾巴。没有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全力支持,就不会有后来被誉为“再造玄黄”“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如果晚清没有李鸿章,中国人民可能遭受的灾难还要更加深重,背负的耻辱更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