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寒门天骄(科举) > 第 123 章 123
大齐对教化蛮夷这事儿还是很有热情的,甭管你是周围的蛮夷还是海外蛮夷,只要你心慕王化,那大齐就乐意帮助蛮夷脱离野蛮状态,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武将们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又不是让他们去蛮夷之地,文人爱干嘛就干嘛,也省得以后又哔哔他们这帮粗人不教而诛。
萧景曜也对这事儿乐见其成。搁萧景曜上辈子,多少华夏学生被英语折磨得要死要活的,要是这一把稳住了大齐在世界上啊得地位,又有在海外各国设立的教化馆不断弘扬华夏文化,指不定到了后世,就是全世界都要学汉语,给后世学子们减轻了多少负担啊。
海外之地对大齐来说也是新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格局已经出现,大齐能不能一举夺得世界霸主的地位,就看他们这一代的君臣如何玩转这一局世界政治,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好的开局。
也正因为如此,朝廷对这一次前去海外教化馆的教谕们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有想混日子,或者品行不佳会败坏大齐形象的,都被否决,选的都是有理想有干劲儿的儒生,更多的是崇古的儒生。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儒生,战斗力可都是杠杠的,能辩又能打,要不怎么周游列国呢?
这样的一批儒生去了海外,萧景曜都无法猜到他们会给海外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反正对大齐有利就行。
永嘉帝又和萧景曜分享了一下来自西北百姓的快乐。这回土豆可是在西北立下了大功。西北多山,缺水,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注定那边很难种出大量的粮食,耕地面积不够,又缺水,别说和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相比,就算是现在被朝廷认为是流放之地的岭南那一带,耕地怕事都比西北那一带多。土豆耐寒耐旱,相比起其他主粮来说没那么娇气,土壤不那么肥沃的情况下也能长得不错。现在西北那边的总督纷纷写折子进京歌功颂德,说西北百姓终于能免于饿死之忧,西北的驻军屯田,也种了不少土豆,可以用来做军粮。
萧景曜想起来,上辈子,西北那边的一些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家,几乎也是家家户户种土豆。萧景曜建的慈善基金也资助过许多来自西北地区的贫困学子,据基金会的消息,他们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去这些学子的家里,多的是土豆。可见土豆在西北地区人民餐桌上的地位。这么一想,来自西北几位总督的折子也就不意外了。
西北苦寒之地,百姓生活不易,驻守在那边的士兵也不容易,萧景曜再次提议,“西北苦寒之地,民生多艰,陛下若是心疼他们,不如再多免去他们几年的新粮食的税收。”
当初商议好的,土豆玉米红薯这些新粮食,前十年不收百姓的税,等到百姓摸清了它们的习性,知道怎么种植,怎么给它们防治虫害的时候,再收税,更能让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
反正现在朝廷也不缺钱,永嘉帝当即就同意了这事儿,还十分感慨,“那可是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也曾经繁华过,后来王朝变迁,西北那一块地丢了收,收了又丢,丢了再收。太祖当年收复那边,也费了许多心思。只是那边贫苦
(),又时常受胡人骚扰?[((),朝廷每年安抚百姓都要花上许多银钱。这竟然让一些人怨声载道,说不如放弃那块地,真是岂有此理!”
“但凡是疆土,哪有没有用的?”永嘉帝气鼓鼓。
分明是那些朝臣自己不行!看看,萧景曜这不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眼看着西北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以后肯定能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只要有人有地,一切都好说!
尝到了开海禁甜头的永嘉帝又把目光放在了西北,语带憧憬,“当初的丝绸之路已经荒废,不知我们能否再让它重现往日的繁华?”
既然是通商,海上贸易做得,陆上贸易自然也做得。尤其是这还是有史可循的东西,重现史书中出现过的盛景,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萧景曜没想到永嘉帝会提到这一茬,愣了一会儿后还是决定据实相告,“陛下有这个心当然好。只是西域那边的交通不如临海方便,陛下要想重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库要出的银子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永嘉帝笑着看向萧景曜,语气笃定,“但你这个户部尚书心动了。”
“没错。”萧景曜认真点头,“陛下想必也看到了海上贸易给大齐带来的巨大利益。尤其是临海的那几个港口,短短几年时间就从贫瘠之地变成税收大州。若是丝绸之路再现辉煌,西北苦寒之地,商业也能发展起来,他们也是陛下的子民,就算朝廷要投入众多人力财力,也不能退缩。”
华夏是一家,最好是大家一起越过越好,而不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萧景曜这辈子虽然没有去过西北,但也在同僚们的话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中感受到了西北百姓的不易。连有朝廷发粮饷,自己还能屯田的西北士兵日子都过得不咋地,更别提普通的西北百姓了。
现在国库充盈起来了,给西北多投入点开发资金也不错。萧景曜很是大方。永嘉帝瞬间感受到了有个大方的户部尚书的幸福。尤其是在铁公鸡胡阁老的对比之下,萧景曜这个大方的户部尚书就更让永嘉帝感动了。永嘉帝忍不住感叹,“可惜父皇当年没让你当户部尚书,不然的话,他也不至于每回想干点什么事都抠抠搜搜的。”
朝中有点资历的,谁不知道胡阁老这只铁公鸡的光辉事迹呢。
萧景曜无奈,“胡阁老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初国库可不像现在这般丰盈。”
永嘉帝狠狠点头,十分庆幸,“还好你生财有道!我当初第一眼见你,就知道你是最适合户部的人才。我果然眼光绝佳!”
萧景曜只能保持微笑。
胡阁老得知他们这番谈话也是一笑而过。他抠门也是一心为公,问心无愧。如今他不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萧景曜又十分靠谱,胡阁老自然也不会对户部的决定指指点点。
商税之利,大齐的官员和百姓们都感受到了。萧景曜既然同意永嘉帝重建丝绸之路的想法,定然也是心里有数,总不会将国库嚯嚯一空。反正现在管户部的不是他,胡阁老只管看萧景曜头疼就行。
()国库现在真的是富得流油。有金银岛运来的金银,还有各地的商税,再加上朝廷废除了人丁税,各地户籍迎来一波暴增,再加上朝廷自己的盐铁之利,不是萧景曜吹,大齐开国以来,国库就没这么富裕过。
不过就是再重新开辟一回丝绸之路吗?朝廷有这个财力,扛得住!
永嘉帝行动力惊人,说干就干,立马就将重建丝绸之路计划提上日程。朝上瞬间安静。就……想法挺好,但去西域的人选嘛……
那边还有小股胡人在呢。说起来萧景曜离开这几年,朝廷也没少干活,看到海上贸易的巨大收益后,当然就有聪明人想到了和胡人通商,勉强能让边境彻底安宁下来。胡人被大齐打得没了士气,实力不如人,能通商总比真的饿死冻死或者被大齐军队打死强。两边也就试探性地开了榷场。现在去西域,来自胡人的危险比以往是要低一点,但也不是没有。能鼓起勇气去重走那条路的,都是不怕死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就算一心报国,也不一定非得拿命报哇。
最后,还是御史台一位新进的御史揽下了这个活计。
为此,永嘉帝还带着太子去祭了一回天。希望老天爷继续赏脸,别让大齐境内再有任何自然灾难。
萧景曜则继续梳理户部的新户籍,顺带努力将大齐的银票安利给每一个国家的使臣。看看这银票,多么方便携带,独属于大齐的防伪标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全世界只此一家,现在咱们有那么多的商业往来,不如将货币也统一一下?除了金银之外,也可以尝试一下纸币。
有金银岛的金矿和银矿在,萧景曜能稳住银票的面值,不会让大齐的银票重现萧景曜上辈子时空中大明宝钞的悲剧。要是能说动这些国家,将大齐的银票设为世界通用货币,各个国家的货币换算都用大齐的银票来做基准……
只要这么一想,萧景曜都会忍不住笑出声。
当然,这么大的事儿,萧景曜也不指望一次就成功。多和使臣团磨磨嘴皮子,给他们洗洗脑,等他们回去后同自己国家的国王一商议,看得到其中好处的,说不定就同意了呢?
萧景曜也就是顺手打几竿的态度,能打下来几颗枣最好,要是没打下,也不亏。
萧景曜那张嘴,忽悠起人来真是一忽悠一个准。使臣团被他哐哐哐一顿画大饼,整个人脑子都晕乎乎的,觉得他们要是能同意用银票交易就是文明的一大步,是自己国家的英雄。好在他们还有最后一点理智,没有立即同意,而是说要回国请示国王。
萧景曜十分理解,温和地表示大齐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度,等着他们的回答。但要是他们的国王不同意,以后就不要怪大齐抛下他们和别的国家加深贸易往来啦。
使臣团:“???”
听起来好像是威胁,又好像不是。不确定,再想想。不想了,反正回国后将话带到就行。
教化馆的教谕和各国使臣团出海的同时,御史也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途。!
清涴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