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回到古代当咸鱼 > 130-150
    第131章 第 131 章

    蔡家人见裴清如此重视, 也都松了一口气,将红薯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生怕裴清不信, 还将他们做的记录给拿了出来,上面清晰地记录了这半年多时间红薯的生长种植情况。

    这熟悉的记录方式让裴清忍不住看了眼蔡家人, 有些惊讶。

    蔡家人之前的记录不是这样的, 只是想到要来见裴清,就将数据整理成裴清曾经写过的图表样, 好拉拉关系。

    一看裴清如此神情就知道自己的小心思用上了, 心底高兴不已,只是面上还是不显:“原本的记录不是这样,只是想到公子几年前说过的图表,就试着用了一番,发现数据清晰明了。”

    蔡家人这么做倒是省了裴清的事, 虽然很关心国外的情况,可红薯也很重要,所以裴清仔细问完了红薯后才转而问国外的土地问题。

    蔡家人虽然不解,可也仔仔细细地回答起来, 裴清边听边记。

    看到裴清对这些消息这么在意,蔡家人有些不解, 可却更加尽心尽力地解答起来, 他们不知道这些消息有什么用不要紧, 只要裴清知道就好。

    既然裴清如此看重,那这消息用上的话, 他们说不定也能从中获利, 考虑到这点,蔡家人绞尽脑汁地将他们了解到的消息统统说了出来, 不敢有一点隐瞒,就怕隐瞒的那点是重点,导致这消息没有那么重要了。

    听着关于红薯的传说故事,裴清眼睛越听越亮,因为他听对方的意思,这红薯也算是从新大陆带出来的,也不知道在如今海运不算发达的情况,这红薯是怎么远渡重洋在当地定居下来的。

    可不管怎么样,这都足以证明他的猜测了。

    将蔡家人安排好,裴清收拾了一下就进宫,皇帝看到他匆匆而至有些吃惊,一问之后神情就郑重起来。

    “那红薯果真找到了?”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可皇帝对于裴清说过的高产作物依旧印象深刻。

    也没办法不深刻,尽管这几年农学研究院也得出了一些成果,让稻麦之类的作物产量有所提高,可这个提高和红薯的产量相比,那就显得有些寒碜了,这要是红薯没找到也就罢了,可找到了,怎么不让皇帝激动。

    看皇帝兴冲冲的样子,裴清不忍心,可还是不得不泼冷水。

    “陛下,这红薯虽然算是高产,可品种改良并没有进行多少代,产量和梦中相比还是差了不少的。”裴清说着就将蔡家人写的资料递了上去。

    皇帝被裴清的话一下子惊醒,反应过来,作物高产那也是一代接一代人的改良,想当初稻米的亩产百斤,而如今却已经有了超过三百斤,足可以见这作物若是不经过人为驯化培养,产量其实也不会太高的。

    不过既然在裴清梦中能有如此产量,由此可见潜力无穷。

    皇帝看了眼裴清的神情,就算这没有培育出来,红薯的产量应该也不算低,不然裴清不会是这副表情。

    不过皇帝这下倒是猜错了,裴清之所以对红薯在意,主要还是这红薯好养活,田间地头的零散着种一些当粮食补充也是可以的,单吃红薯是容易胀气反酸,但是搭配着其他主食一起就没那么容易了,还能节省一些主粮。

    最主要的是可以让百姓在危急关头还能有点救命粮,人有时候就是差那么点吃的,就能撑下去了。

    从裴清这里得到消息后,皇帝很快就召见了蔡家人,尽管裴清说得已经够清楚了,但是作为首个带回红薯的人,蔡家也是必须被皇帝召见,不然如何让后人继续寻找高产作物。

    蔡家人虽然知道裴清品性如何,可在裴清进宫后,多少还是有几分忐忑,直到收到入宫的消息,才彻底地松了口气,然后就是庆幸自己找到了裴清禀告,而不是随随便便找人,不然事情哪里有这么容易。

    蔡家人面圣的消息根本瞒不住,皇帝也根本没有瞒,朝臣稍一打听就知晓了具体情况,得知是蔡家人找到了红薯并且带了回来,都议论纷纷。

    对于红薯,他们也是有些印象的,要知道裴清刚说出红薯的时候,朝臣都想着快些找到,甚至家底厚的朝臣也派了船出海寻找高产作物,只不过这么几年下来没有消息,他们也就先放下了。

    在他们看来,这好东西要找到,几年的时间大概是不够的,只能看看时间累积起来,加上运气好,到时候能不能找到,不承想这么几年的时间,居然真就有人找到了,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商户。

    这让不少朝臣都有些嫉妒了。

    尽管皇帝现在还没有给出什么爵位的赏赐,可那也是因为红薯还需要在大盛再种一遍,只要确定这找到的是高产的红薯,那爵位就少不了。

    别看文臣对于勋贵们有些反感,可真轮到自家有个可以传承下去的爵位,谁不稀罕,哪怕爵位低微点,那也是个爵位啊。

    蔡家人得知皇帝的要求后更是庆幸自家没有发现红薯后就急匆匆赶回大盛,不然连红薯什么情况都不了解,这又要将红薯再种一番,说不定因为不懂怎么种,都可能导致减产。

    更别说直接带回来,没有了解,那也没有底气,那这等红薯熟的日子就难熬了,生怕是自己弄错,犯了欺君之罪,而现在,他们都清楚红薯的情况,自然也能安安稳稳地等红薯成熟。

    朝臣们的反应还算小的,消息传到民间,更是引起了沸腾。

    第132章 第 132 章

    百姓们固然对蔡家即将获得的赏赐羡慕不已, 可也清楚,换成自己,是没有办法去得这个赏的, 毕竟这红薯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而他们一生基本是在家乡过活, 很少有人能离开故土, 更不要说去大盛朝之外的土地了。

    既然知晓自己不太可能获得这个赏赐,那就只有羡慕, 而没什么嫉妒了, 甚至除了羡慕之外还有感激。

    自从农学研究院建立以来,京都的百姓算是最快受益的一批,一开始他们对于农学研究院还并不太在意,觉得离他们很远,可随着研究结果出来, 跟着学跟着用之后,田间亩产增加了,就对农学研究院崇拜得很。

    辣椒棉花等新作物虽然也让他们很是赚了一些,可提高粮食的产量也是农户们心心念念的事, 对于裴清提出来的那些高产作物,他们也是有所耳闻的。

    只是一开始还盼着早些找到, 随着时间推移, 发现这新作物找起来麻烦, 农户们都有些失望,觉得或许有生之年是找不到了。

    不曾想他们这边都决定慢慢等了, 这新作物就被蔡家人找到了, 怎么能不感激他们呢。

    而一些有实力去海外找新作物的人家则是羡慕嫉妒得不行,其中一家人听着传出来的消息, 尤其是得知了红薯的模样,越听越愣,然后拍案而起,那不是他之前遇到过的吃食吗?

    他当时看到了这种吃食和裴清形容过的红薯有些像,但是左看右看又觉得不太像,仔细一问产量似乎也不高,就没有多想,加之当时赶着贩卖货物,就没有多留,直接走了。

    想到当时为了赚那点银子提前走人,这要是当时留在当地多待一会,多了解一会,说不定这泼天富贵就轮到自家了。

    念及此,这家人悔恨不已。

    因为过于后悔,这件事也没有瞒住,而等事情在周边传开,不少人都为这家人感到有些可惜,这要是多注意一下,富贵就到手了,就因为急切,导致错过这个机会。

    不过这件事也让其他人更加蠢蠢欲动了,毕竟裴清说过的高产作物,除了红薯之外,还有玉米和土豆这两样,也都是高产作物,指不定还有其他的高产作物。

    之前他们没有那么急切地去找,一是因为麻烦,二也是担心耗费精力银子去找,结果什么都没有知道,谁知道裴清梦中的那些作物是真是假,这要是刚好撞上是假的,那岂不是亏大了,无望地寻找太耗银子了。

    可如今红薯找到了,玉米和土豆应该也是存在的,若是能找到这两样,家族百年的兴旺都不愁了。

    ***

    将红薯的事情禀告完之后,裴清没有继续参与其中,而是去准备地图。

    虽然他之前准备的那些地图就可以给皇帝看看了,可红薯出现容易让人分神,如果再将地图拿出来,很容易互相争夺注意力,还不如再多准备一下,这样拿出来就更加妥善。

    忙里偷闲,裴清顺带着还画了几张谢云煜的小像,这是裴清一直在准备的定情信物。

    裴清本来以为很快就能画好,只是越画他想法就越多,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不过到现在,也算是彻底画完了,看着面前的画册,想象了一下谢云煜看到画像的表情,裴清脸上不自觉露出笑容。

    将画册收好,裴清拿起另外一边的地图,仔细翻看起来,确定没有错漏后便进宫了。裴清踏进紫宸殿就发现不光是皇帝在,太子和厉王也都在。

    皇帝以为裴清是为了红薯的事而来,还有些奇怪,在他看来红薯的事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习性什么的都了解,也安排农学研究院的人去种植,现在就是等着红薯收获,确定红薯的产量,以及收获大量的种子,至于改良种子的事就要慢慢来,这么算下来,也没有什么事了。

    除非……

    看到裴清拿来的一大堆资料,皇帝忽然想起裴清和他说起红薯时也是这样过来的,不由得一阵惊喜,莫非又找到了新作物。

    尽管已经有了红薯,可皇帝对于新的高产作物还是垂涎三尺,恨不得能早点找到,若是能快点找到,也能快点让农学研究院的农学家改良种子,毕竟改良种子太费时间了,能早一点是一点。

    “这次又是找到了什么作物?”皇帝焦急问。

    裴清差点没有反应过来,直到注意到皇帝的目光,才发现自己这次拿着的资料有点迷惑性,赶紧解释起来:“陛下,并没有找到新作物,这些是臣仔细查验后画出的地图。”

    “地图?”皇帝微微皱眉,不懂地图有什么值得他看的,毕竟一般人是不能看地图,也没有机会看到地图,可作为皇帝,整个大盛的地图都随他看。

    只是看裴清特意献上来,皇帝还是感觉应该会不一样,接过地图展开。

    这一展开,皇帝就感觉不对劲了,这地图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而再仔细一看,皇帝看傻眼了。

    太子和厉王就站在皇帝身边,听到裴清说是地图,也不感觉自己不能看,顺着就看了过去,也都愣住了。

    裴清将大盛的地图放在地图最中心,所以地图展开后,三人第一眼就能看到大盛。

    皇帝对地图极为熟悉,一眼就看出了大盛的疆域,看着大盛地域如此广阔,其中不少还是自己打下来的,皇帝不由得有些得意,可当目光左右移动,这才发现大盛在这幅地图占的面积其实不算大,或者说还显得有些小。

    第133章 第 133 章

    这样的对比让皇帝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征服欲来, 眼睛紧盯着面前的地图不放。

    而太子和厉王也都紧盯着眼前的地图,心潮起伏,两人对于大盛的领土其实是有概念的, 只是这点概念不多,毕竟和皇帝比起来, 太子和厉王都没有在大盛的国土走过多少。

    而如今在地图上看到了京都所占的面积, 再看看大盛的疆域,两人都有些自豪。

    哪怕看到大盛疆域外的土地其实更多, 也没有能压住这点自豪, 毕竟虽说其他地方总的面积加起来是比大盛大得多,可单独一些国家的面积和大盛一对比,就显得小得可怜了。

    只是看着这张极为详细的地图,太子和厉王都下意识朝裴清看过去,眼中带着丝丝疑惑, 这样详细的地图,若不是他们知道裴清不会飞,恐怕都要以为对方是飞到天上才能将地图画下来,若是想要靠人力画这般的图, 等闲几十年都不一定能画出图来。

    不说别的,这地图中的海域过于宽广, 太子和厉王这两天都对大盛的船只航行有所了解, 也知道航行的苦。

    以大盛的船只来说, 若是沿着海岸航行,或者稍微走远一点倒是可以, 可想要跨过如此宽广的海洋, 海船是做不到的,更不要说着一路上只有一艘船, 去哪里获得补给。

    要说这图是假的,太子和厉王都不太信,一来这地图看着太真实了,二来他们也相信裴清不是这种弄虚作假的人。

    既然这样的话,那裴清是怎么弄来这么一张地图?两人都非常好奇。

    皇帝盯着面前的地图看了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抬头看向裴清,想要得到一个解释。

    “陛下,下面还有一张图。”裴清没有回答,而是提醒道。

    皇帝闻言翻了下才发现下面确实有一张图,展开一番,眉头不自觉皱起,和刚刚看到的图比起来,这种图就不像是一张清晰的地图,而是一张粗略的草图了,尽管上面也有大盛和其他诸国,可只有大致的图形面积以及位置,更多的是一大片的空白。

    若是没有前一张图,看着后面这幅图,皇帝也是能看下去的,只是有了对比后,对比就显得过于惨烈。

    “这……”皇帝一时间不知道要问什么了。

    “陛下,前面那张完整的地图是臣梦中看过的,便画了下来,只是不确定是不是真实的地图,毕竟臣也不了解大盛国土之外的地图究竟是什么样。”裴清解释起来,“而后面那张则是臣根据这段时间调查到的内容画出来的,而这一画才发现两张地图有相似之处,便怀疑梦中看到的地图是真实的……”

    裴清仔仔细细地将他这段时间的行动说了出来。

    皇帝刚听到裴清说前一张地图只是梦中看到的时一阵失望,毕竟这地图要是真的,那不知道能省多少事,这么一张地图,绝对是无价之宝,可要是不真实,那就差了太多了。

    而听到后面,心底一动,仔细地看了起来,刚才皇帝虽然也是看了大盛的地图,可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大盛之外的领土,对于大盛内的地图倒是没有怎么仔细地看过,可现在是要确定这地图真不真实。

    皇帝第一眼看的就是他曾经去过并且了解地形的地点,而这一看,皇帝就发现这地形且不说如何,就距离和面积倒是和他印象中的差不多,只是这地图个绿色黄色是什么意思?

    皇帝疑惑了,自然也就问了出来。

    裴清指了指角落的图标解释了一下地图颜色的问题。

    皇帝眼睛一亮,感觉这种画图方式是可以用起来的,再次盯着地图看了起来,他原本还以为裴清之所以在地图上上色是图好看,不然他以前见过的地图都没有这般颜色,不承想这颜色居然代表了地势高低。

    而再次看下去,眼前的地图似乎都变得立体起来,而之前看到的一片土地则更是让皇帝感觉到心动。

    毕竟大盛朝东是大海,朝西则是一片高原,想要越过去属实不容易,而北倒是有一大片不错的地方,可是那片地方被什么占了,皇帝是清清楚楚的,想要打过去的话有几分难度。

    况且北地多少有些苦寒,就算是大盛境内的北方都苦寒,更别提再往北了,尽管看地图那是一片平原,可要过去占据开发,难度不小。

    可若是往南看,那一大片的地区则是让人心动,只是想到上面还有番国在,皇帝压下心底的蠢蠢欲动。

    倒是太子盯着下面的平原忍不住道:“这些番国的地形倒是不错。”

    太子原本以为大盛算是富饶之地了,可一看地图才发现,大盛国内居然是高原丘陵地貌多,平原少,而他粗粗一看就知道那些平原地区就是大盛有名的产粮区了,显然,平原多是有好处的。

    而那些小国看着面积不多,可若是将平原拿出来,下面这一圈小国加起来就能顶得上大盛的平原面积了,如何不让人嫉妒。

    看太子的注意力放到了南面的国土,裴清也看了过去,跟着感叹了一声,这地方的地形确实是不错。

    不光是地形不错,甚至连气候环境都是非常的优越,不说别的,稻谷能在那里一年三熟就是大盛很难做到的了,大盛能做到一年两熟都要在南方才行,不少地方也只能一年一熟。

    “一年三熟?”裴清正感叹,就听到皇帝三人齐声喊了出来。

    一年三熟代表了什么,皇帝很清楚,他之所以如此看重农学研究院,如此看重高产作物,那还不就是担心粮食不够吃。

    皇帝很清楚,如果有吃有喝,百姓只要可以活下去,那就不会起来造反,可一旦让百姓没有吃的,那朝廷就会不稳,而他之前的行动就是在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只是这么几年下来,产量确实有提高,可提高也显得有限,虽说或许还能更高,可一想到从古时到现在,粮食的产量也就是增加了那些,皇帝就有些担心,到最后究竟能增加多少产量。

    而高产作物同样的也是让他有些忧虑,尤其是当红薯找到后,看着红薯此时的产量,再想想裴清说过的高产,皇帝甚至有些担心,会不会等到大盛灭亡,可能裴清说的那个产量都达不到,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而一年三熟的地那可是翻三倍的产量,就算产量再低点,算两倍,而如今的粮食亩产想要翻两倍还不知道要等什么时候。

    第134章 第 134 章

    皇帝看出裴清对这些地方似乎比较了解, 直接抓着他问了起来,不管这些是否真实,先问问看, 再去实地调查一番,毕竟对照着答案去调查比蒙头蒙脑的调查要快得多了。

    况且看地图, 皇帝怀疑裴清的了解说不定也是真实的。

    这么一番问话下来, 直接从天亮问到天黑,皇帝别的政务也没有处理, 就专心询问南方番国的事, 甚至问到兴起,连其他大陆的事也问了出来。

    裴清将自己知道的都回答了一遍,而他的回答越发地勾起了皇帝的征服欲和探索欲。

    原本对于海外,皇帝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奇心,觉得大盛出于中原沃土, 自然比其他地方好得多,可现在看来其实也不算太肥沃。

    尤其是听到裴清说海外有土地因为过于肥沃,当地居民随便耕种一下,产出的粮食就能让他们吃饱, 甚至有的地方因为物产过于丰饶,种地都少, 靠着采集就能吃饱, 更是让皇帝羡慕。

    和这些地方比, 大盛的百姓为了吃饱就要辛苦得多了,而大盛百姓之所以要精耕细作还不是因为地不够多, 为了提高单亩地的粮食产量才如此费心费力, 若当真随便耕种就能吃饱,何必如此费力。

    太子和厉王也跟着长了一番见识, 两人都从未听过如此详尽的海外事宜,乍一听整个人都投入了进去,惊叹不已。

    “若是我也能做梦就好了。”太子忍不住道。

    太子不是不清楚做梦会带来的影响,以前也因为这事而为裴清感到一丝担心,虽然裴清现在看着没有什么不对劲,可说不定未来如何,可听着裴清如此清晰地说起梦中的事宜,却让太子有些羡慕了。

    从裴清的话,太子就想到了自己,固然是一国太子,却是长居深宫,想要看看广阔天地怕是都难,若是在梦中能看到……

    太子若是其他时候说出这样的话,皇帝肯定是要训斥一番,毕竟这梦中寻宝对于一般人来说算是好事,起码对事业有帮助,可对于太子来说,却反而会有不好的一些影响,可今天听完裴清的描述,皇帝也有些神往。

    毕竟光是听裴清描述就能感觉到世界的神奇,若是可以亲眼看上一眼……

    皇帝看了眼裴清,心底摇摇头,没有继续想下去,他没有梦到固然有些可惜,可知道这些消息对于大盛来说却是好事,如果要靠朝廷去调查这些消息,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钱财,钱财都是小事,时间才是大问题,甚至就算花时间精力,得到的调查结果也没有裴清说的这么详细。

    四人在紫宸殿内聊得热火朝天,而殿外,有好些大臣有要事来求见皇帝,只是皇帝正和裴清谈话中,哪里有时间去见其他大臣,至于说喊大臣进来,皇帝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

    海外之事事关重大,轻易不能泄露出去,不然如此好地方,其他人知道了,万一有什么小心思想要在其中占些便宜,那等朝廷将那片地界拿下,岂不是给他人做了嫁衣。

    如果南方的土地当然如裴清所说的那般肥沃,适合种地,那将此地归为大盛所有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至于理由,皇帝看了看面前的地图,那处土地所在,就他所知,在数百年前也算是中原大地所掌控的,只不过前朝没有收复此处,而等到后面百姓起义造反,就更加没功夫去收复失地。

    而到了大盛开国,北方的敌人还很强力,自然也没有精力去顾及南面了,更何况南面在不少大盛官员看来算是蛮荒之地,就算占领了,又能得多少好处呢,还不如将精力放在北方为好。

    眼见皇帝对于南方和海外都很感兴趣,裴清不着痕迹地看了太子和厉王一眼,确定两人也是有些兴趣,不由得松了口气,转而想到自己之前查阅资料发现的消息,一时间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

    他之前查阅资料也只是为了看看地理消息,谁知道顺带着还分析出了另一个气候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算是裴清发现的问题中最严重的,但也算是影响最小的。

    起码在裴清的有生之年,对他都不会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影响,甚至在他死后,或许影响才会慢慢地显现出来,要是裴清有后代,可能还要多担心担心,可他和谢云煜在一起,自然是不会有后代的,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担心的了。

    因为顾忌到这个问题,裴清不自觉就有些走神,以至于皇帝兴起问了一个问题,裴清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皇帝喊了一句,他才猛地回神,意识到自己失误,裴清赶紧请罪。

    皇帝不在意地摆摆手,看裴清有些精神不振,注意到门外天色都已经黑了,意识到已经聊了许久,以为裴清是说累了才走神的,让裴清回答完他刚刚问的问题,就让他赶紧回去歇息。

    太子将裴清送了出来,走到无人处,忽然问道:“你刚才走神是……”

    太子问到一半,又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继续问,他和裴清相处了很久,自然知道裴清刚才走神不是因为累,似乎是在为另一件事纠结,可他既然没有在皇帝面前说,是不是说明裴清并不想说。

    裴清倒不意外太子看出来了,笑了笑,有些犹豫道:“殿下,若是你知道一件事,现在不会有什么影响,可等到百年后,或许会对大盛慢慢地造成破坏,这种破坏的速度非常慢,或许要等一两百年才会出现结果,你会担心吗?会想早点知道吗?”

    太子脸上僵住,对于裴清的说话习惯他也很清楚,这个假如其实可能就是真的,若是真的,太子咬紧牙关,裴清是发现了什么,才会觉得这件事会影响到整个大盛呢。

    太子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会有什么事如此可怕,在他看来,如今大盛虽然还不能说是国富民强,可也是走在这条路上,而且肉眼可见的,只要继续走下去,迟早能走到这一步,中间哪怕出了什么贪官污吏,那也是小节,不影响大局,何至于像裴清说得这么严重。

    可要说裴清说的是假的,太子又觉得不太像,虽说裴清有时候也会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但是对方分得清轻重缓急,不会为了没头没脑的事情而耽误正事,而今天裴清刚才的表现就算是耽误了。

    是什么事才会让裴清如此担忧呢?

    太子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要说有什么会影响到大盛的发展,太子可以说出不少,毕竟事情不可能完美无缺,可裴清说的事还有个时间线,一两百年,什么问题能影响如此深远,还被裴清看出来呢?

    “裴清,你是查到什么了吗?”太子深吸一口气,问道。

    裴清点点头。

    太子一颗心沉了下去,沉默了许久,开口道:“这件事能从现在开始改变吗?”

    裴清想了下气候问题,摇摇头,气候问题想要改变太难了,哪怕是现代都做不到,更别说是古代。

    尽管从裴清的反应,太子已经猜出了这个答案,可是见裴清如此确定地摇头,太子还是有些不甘心,问:“就一点改变也做不到吗?”

    “殿下,这个问题我们改变不了,想要改变结果的话,那就只能积极面对,或许能改变结果。”裴清说。

    “这个问题是什么?”太子问了出来,心底也有些推测,莫非是北方的蛮族,或者说是南面的问题,之所以有这个猜测是因为裴清分神是在说南方时才走神的,指不定就是这个呢。

    不过一问,太子忽然意识到这里不是个问话的好地点,想了想,又带着裴清去见了皇帝,这事不快点和皇帝说,太子感觉他这晚上都要睡不着了。

    两人到的时候,皇帝正在处理政务,这一天的时间都是和裴清谈论海外之地,一大堆的政务都等着皇帝处理,好在皇帝早就习惯了加班,处理政务的速度也飞快。

    得知太子和裴清又掉头回来,皇帝有些惊讶,以为裴清或许是有什么关于海外之地的事忘了说了,笑呵呵地就将两人召了进来,然后就对上了太子焦虑的脸。

    皇帝心底咯噔,忽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而太子接下来的话也是让皇帝心中的预感得到了证实。

    “什么问题能绵延两百年?”皇帝看向裴清,有些稀奇,倒不是很担忧,毕竟两百年实在是太远了,皇帝也管不了那么久,而裴清的回答让皇帝彻底愣住。

    第135章 第 135 章

    “气候?”

    皇帝过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

    在裴清说话前, 皇帝还在心底猜测是什么问题能贯穿这么长的时间,甚至猜测的对象也和太子猜得差不多,而裴清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皇帝怎么也想不到裴清会担心气候, 看着裴清那一副严肃的样子,皇帝失笑, 他觉得裴清大概是梦中见得多了, 了解得也多,才会对气候产生担忧。

    可在皇帝看来, 天时如何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担忧这个颇有点杞人忧天之感。

    只是看裴清如此重视这个问题,皇帝也不愿意扫兴,干脆问道:“这气候如何会对大盛造成大影响?”

    这个问题,太子也很是好奇,跟着看向裴清。

    裴清看出两人的不以为然, 心底叹了口气,说实话,如果他不是意外调查后意识到,又回想了下原文的内容, 其实自己也不太相信,大盛的运气居然这么差, 就这么撞上了小冰河期。

    要说撞上小冰河期的朝代, 裴清了解到的就是明朝了, 明朝灭亡固然是有人祸的原因,可天灾也不能小视。

    “陛下, 臣之前查阅各国地理信息时, 顺带着也看了看大盛的地理信息,这一看就发现每到改朝换代时, 这气候就有些不对劲……”裴清将他查到的改朝换代时期的气候变化一一说了出来。

    裴清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皇帝和太子应该会担忧起来,谁知随着他说得越多,皇帝和太子脸上的紧张反而消失了,甚至还带着丝丝的调侃,似乎是觉得他这次也犯了错误。

    “裴卿,这些时期无一不是前朝的朝代末期,贪官污吏横行,吏治败坏,民不聊生,天时如此,实属正常。”皇帝笑道。

    皇帝觉得裴清或许是太相信梦中的话了,加上又格外的在意大盛,才会出现这样的误会,为此不但没有对裴清产生恶感,甚至还更增添了几分喜爱之意,一般人就算是发现了这点不对劲,也不会说出来,毕竟这话说出来可不好听,还容易被人误会是诅咒大盛。

    太子也跟着安慰裴清。

    看着两人都是一副宽慰他的样子,裴清沉默了一下,默默反省了下自身,他是上帝视角,看过原文,尤其是原文番外,虽然只是简单地写了下百年后的事,可到了书中世界再看这些番外,就能看出很多问题,甚至能确定问题了,也就格外坚定。

    可要让其他人相信这件事就不那么容易,毕竟他们也没有看过原文,他也不可能将原文的事说出来。

    不过裴清也不沮丧,举起了其他的例子,前朝的小冰河期次数并不算多,就两次,可改朝换代的时期就要多了点,足足有四次,而这两次放到这四次里,没人提醒的话是看着不起眼,或者说有各自更加惨烈的原因,可一旦提出来,那就很显眼了。

    皇帝脸上的笑意也渐渐僵住,尽管皇帝还是不太相信裴清说的这些话,可当裴清一点点地分析下来时,皇帝发现居然莫名的有道理,而且将气候和朝代衰亡联系起来,也越发地能看出前面那两次小冰河期的不对劲了。

    只是,裴清为何突然说这个呢,这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如今大盛……

    皇帝一个激灵,突然反应过来,裴清和朕说着小冰河期,该不会是大盛也会遇到这个气候吧。

    想到裴清说的小冰河期的极端气候,夏日大旱大涝接连出现,冬日奇寒无比,这旱涝已经出现过,只是这几年兴修水利,影响不算很大,加之旱涝也不算是很严重,就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至于冬日寒冷,皇帝忍不住回忆了一番小时候,那也算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不知道是不是被裴清说的影响了,皇帝恍惚间感觉那时候的冬日似乎没有如今寒冷,不过这冷似乎也没有冷太多,只是较之前稍微冷了一点,若不是裴清说出来,他也不会想到这事。

    意识到裴清说的小冰河期症状居然已经出现在大盛,再想想裴清为何要提起这件事,皇帝的脸青了。

    改朝换代的事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可作为皇帝,他也是希望大盛能千秋万代下去,就算是改朝换代,那应该还离得远,大盛这才建国十几年,还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至少也是两百年后才考虑这事,可按照裴清说的,皇帝有点担心大盛能撑多久。

    不是皇帝没有自信,实在是裴清说的小冰河期例子让人触目惊心,人定胜天那也是在一定情况下才能做到的,真要是变成南方也降雪,河面冰冻,那自然是粮食锐减。

    而一旦食物减少,哪怕朝廷吏治清明,想撑也是撑不住的,毕竟存粮也只能存几年,再长点十几年,可按裴清的说法,小冰河期可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百姓就会造反。

    更何况南方都变得寒冷,北方就更不要说了,冬日更加难熬,哪怕是有了蜂窝煤,取暖依旧艰难,更别说天冷了,北方地里长出的粮食减产可能比南方还严重,草原应该也不例外,那情况……

    皇帝有点坐立难安,他不怕战事,毕竟战事面对的是看得见的敌人,皇帝也相信朝中武将可以对付对方,可气候,这是真没有办法对付,不光不好对付,甚至连该何时应对都不清楚,只能随时注意天时变化。

    “这小冰河期如今就开始了吗?”太子也不傻,被裴清这么一通分析下来,也算是弄明白了,意识到其中的危险后,脸色发白,喃喃道。

    第136章 第 136 章

    裴清听到太子的话, 也注意到了皇帝攥紧的拳头,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说得过头了,赶紧解释起来:“殿下, 这小冰河期虽然是在开始的阶段,可整个时期的时间还很长, 气温也是一点点地慢慢降下来, 如今的气候威力还小,至少也要等到百年后才会造成严重天灾。”

    “百年后?!”太子猛地想起裴清之前的话, 长出一口气。

    虽然问题还没有解决, 可一想到问题是在百年后,太子还是有些放松,毕竟这时间太长了,就算他长寿,估计也看不到那时候的情况了, 至于子孙到时候要怎么办,太子还没有去想,他现在只能先顾着自己了。

    皇帝也跟着放松了点,可也没有放松多少。

    皇帝清楚, 对于一个人来说,百年的时间很长, 可对一个国家来说, 百年的时间其实过得很快, 而且真如裴清说的或许到了百年后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这气候也是一点点的变差。

    这点差反馈到百姓身上就是日子一年比一年难过, 粮食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少, 滴水穿石,若是朝中的贪官污吏, 无能官员多了起来,那这点差就成了压在百姓身上的稻草,一年加一点,一年加一点,等到百姓撑不住了,那就是天崩地裂。

    皇帝忽然有些庆幸,还好之前建立了农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农学家也弄出了一些成果,随着时间发展,成果也会不断地出现,若是能现在提前针对小冰河期的气候,研究一些耐寒耐旱的作物,或许会有不小的帮助。

    毕竟现在距离气候大变还有这么长的时间,也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而农作物育种最是需要时间了,想到这里,皇帝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全力扶持农学研究院,不能让任何人去干扰。

    甚至皇帝都想到了科举上,科举的政令都已经准备好了,都定好了一个时间准备告示天下,可皇帝现如今又想再改一改了,农学研究的人才宝贵,而科举是如今最好选拔人才的路径,若是农学不能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助力,皇帝担心等到后面,农学人才就不够多了。

    以前皇帝是不太在意这个,毕竟农学人才不多归不多,可农业研究也可以慢慢来,不着急,可现在,皇帝决定给农学加一加码,尽量让在农学上有天赋的人进入农学研究院。

    皇帝去农学研究院看过,里面的人虽说也算是有了官身,可要改良出良种来,那也都是要经常下地,和一般的官员行事截然不同。虽说朝廷都说重农重农,可若是当官和去农学研究院放到一起,即便对方有能力,在不强求的情况下,怕还是会选择别的官身。

    至于说强行要求有天赋有能力的人去农学研究院,却又不给实惠,皇帝怀疑到时候这些人都会隐藏自己的天赋能力,生怕就进了农学研究院,那样反而得不偿失,与其强逼,不如利诱。

    还有出海找高产作物也不能停,必须尽快再多找一些高产作物,还有一些耐寒耐旱好种植的作物,研究良种也是要时间,而海外作物在本土种植也是需要适应时间,越快找到越好。

    还有南方……

    皇帝一时间只感觉千头万绪,该做的事情非常多。

    只是……

    皇帝看向裴清,这一切都是裴清的一面之词,就连他说的那些书皇帝也不记得上面有没有这些内容,这些书当中有几本皇帝是看过的,可要让他回想起其中关于气候的内容,那就有点为难人了。

    不过要说裴清是骗人的,皇帝倒也不太相信,他找不到裴清欺骗他的理由,况且就算他真信了,去做的事情也对裴清没有什么好处。

    “你看过的那些书,都给朕送来吧。”皇帝说道。

    说完,见裴清立刻要回去拿书送来,皇帝想了想又道:“你到时就不必亲自过来了,回去好好歇一歇。”

    裴清这一天都待在宫里,皇帝看出对方也是很疲乏了,况且书到了后,皇帝也就是看看书,也不需要裴清在一旁解释,或者说皇帝更想一个人翻看,不受裴清的影响。

    裴清应道,再次被太子送出宫。

    太子送走裴清,犹豫了一番,还是回到了紫宸殿,皇帝看到他回来也不吃惊,换作是他,面对这样玄奇又心惊的事,怕是也放不下心。

    见皇帝默许他留下,太子便找了个合适的位置坐下,等了一阵子,内侍抱着一大摞书过来,还有裴清送来的一封信,信件内容很简单,大致就是哪本书上多少页有关于气候的内容记载。

    太子不自觉想起这页码也是裴清之前提出来的,还好这些书上都有页码,不然真要从这么多书里找出其中关于气候的记载,这任务量,太子怀疑今晚不睡觉都看不完。

    “这小子倒是记得清楚。”皇帝也看到了信上的内容,失笑一声,在他看来,这页码肯定不是裴清一开始看这些书就先记下来的,毕竟那时候裴清恐怕还没有发现气候问题,而看这字迹的干湿程度,怕不是刚刚写的,这般记性倒是真厉害。

    调笑了一句,皇帝就没有再说话,拿起书看了起来,内侍在一旁伺候着,见皇帝翻开了一本后,就赶紧将下一本递过去。

    太子也在一边翻书,他看到的书恰好是一本这些年写出来的书,其中就有不少关于大盛天时变化的内容,尽管他一开始就信了裴清,可在书到之前,太子还是希望裴清是弄错了,可看到这本书,心却越发地沉了下去。

    第137章 第 137 章

    太子的心情低沉, 皇帝这边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一本本的书看下来,皇帝将书上的内容和裴清所说的小冰河期对照一番,发现相互印证上了, 这事不是裴清无凭无据的猜测,而是确有其事。

    尽管在裴清没有说出来之前, 哪怕皇帝看到了这书上的内容, 也不太能得出这个结论,可有了结论再往前推, 情况就很明显了。

    至于说有没有可能是裴清想错了, 皇帝觉得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可万一没错呢,如果他们就当这是错的,等到百年后子孙面对天灾,恍然发现原来在百年前就有人预警, 只是那时候都没在意,以为是假的,那该多后悔。

    他那时若真地下有灵,怕是也不得安宁了。

    内侍站在一旁, 大气都不敢出,内侍看得出皇帝和太子的心情都不太好, 尽管不知道为什么, 可内侍们都清楚, 这个时候若是惹到了两位,肯定不好过, 即便皇帝平日里较为宽和, 可这时候要是发下脾气,也是他们承受不住的。

    内侍们焦虑之余, 内心也不由得升起一丝好奇,裴清到底是说了什么,才会让皇帝和太子的心情产生这样的变化,最为神奇的是,裴清明明让两人不高兴了,结果居然还一点事也没有,甚至这坏心情都没落到裴清头上去。

    只是裴清之前和皇帝太子说事的时候,内侍们最开始就被赶了出来,都离殿内远远的,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他们也不敢竖起耳朵去探听殿内在说什么,这要是被发现了,九条命都不够送的。

    皇帝和太子本是打算看完书就去休息的,只是这书一看起来,他们就完全没有了睡意,甚至在看完这些书后,皇帝还派人再去找了一些写过以往气候的书,只是这类书很少有人专门去写,只是会在写其他书的时候夹杂一些。

    皇帝和太子都在书阁内找了一番,费了一番功夫才找到一些书,只是效率有些低下,皇帝和太子看看对方找到的书,都放弃了再找下去的想法,靠他们来找,太浪费精力了,不如去找专业的人。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皇帝和太子最后都没有时间休息,可也已经到了早朝时间,而太子也要时不时地参与早朝,父子俩对视一眼,看到对方眼底那淡淡的青黑,都是无奈一笑。

    以他们的精力,熬一晚上其实不至于就这副样子,可裴清给出的消息太可怕,让他们压力倍增,心力交瘁,加上熬夜看了一晚上的书,想脸色好看都难。

    两人的脸色过于难看,以至于早朝的时候,朝臣们乍一看,心底一颤,都以为是宫中出了什么事,不然皇帝和太子怎么会是这样的神情,一个个的都提起心来,准备面对接下来的麻烦。

    只是朝臣们等了许久,甚至等到早朝结束,都没有发现有麻烦出来,早朝一如既往,除了皇帝和太子似乎精神不济,没有任何异常。

    不对,朝臣猛摇头,皇帝和太子精力不济就是最大的不正常了啊,等到早朝结束,没门路的朝臣只是在心底嘀咕,而有门路的朝臣已经开始想办法了解情况了,能打探点什么就打探点什么。

    而裴清入宫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尤其是他昨天几乎算是占用了皇帝一天的时间,除此之外都没有什么大臣去见皇帝,显而易见,问题就出在裴清身上,朝臣们顿时都对这件事没有太大的兴趣了。

    这要是换个人,朝臣们或许会有更多的猜测,甚至有人会去试探对方,毕竟他们不好打探皇帝做了什么,去问另外一位臣子那是没有问题的,可裴清……

    裴清以前做过的事可太多了,看看皇帝和太子的反应,估计又是弄了什么事吧,只是这次比较折腾,朝臣们也不想去猜测什么,反正真有事的话,早晚会说出来的。

    群臣下朝的时候,裴清才刚刚从睡梦中醒过来,累了一天,他这次就睡得特别地熟,以至于谢云煜从床上起身他都没有醒过来,一直睡饱了,才迷迷糊糊的醒过来。

    用过早膳,裴清今天也不用去宫,皇帝特许他休息几天,有点闲着无聊了,又跑去书房。

    书房内本来书本摆放了不少,只是经过昨天送书进宫,不少地方都空了出来,裴清一时间还有点看不习惯。

    “应该能拿回来吧?!”裴清忽然想到送进宫的那些书,犹疑道,他不觉得皇帝会想留下那些书,毕竟这些书他有,那宫内肯定也是有的,只是皇帝可能想不到要将书还回来,估计得要他去讨要。

    可要是讨要的话,裴清又感觉没必要,毕竟也算不上什么孤本,他想要的话就只能再去买一些,好在他还记得那些书的名字。

    只是裴清没想到,还没有等他去买书,午时,宫内就派人将书送了回来。

    甚至不光是将他送去的书还回来,还新增了一些新书,说是让他看看。

    朝臣们本来对这事都没有兴趣了,可皇帝的这么一番操作,又让他们起了好奇心,这事实在是太稀罕了。

    而且从皇帝送书给的理由来说,皇帝和太子一晚上没有休息好,就是因为看这些书,那这些书到底是有什么魔力,才能让皇帝和太子如此痴迷。

    这些书的书名也根本瞒不住其他人,有门路的打探一番就知道是些什么书,然后忍不住也找了一些看起来,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第138章 第 138 章

    一时间, 不少还没了解状况的官员就发现其他大臣似乎纷纷爱上了看书,闲着没事就拿起一本书看起来,而且看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前朝的游记类。

    以往这些书都被归类为闲书, 除非实在是有空闲时间,又格外喜欢, 有些人才会拿出来看看, 毕竟这类游记书和其他书相比少之又少,也不好找, 要不是这几年印刷术得到了提升, 这些书就更不好找了。

    而现在,居然不少朝中重臣都开始对这些游记感兴趣,甚至还特意去找原本就喜欢游记的人讨教一番,像是兴趣颇浓的样子。

    这让不少人都不解起来,同时也有些好奇, 这游记何时变得如此受欢迎了。

    虽然他们猜不出原因,可不妨碍他们也跟风起来,一两个人突然喜欢上游记可能只是单纯地转变了喜好,可这么多人喜欢上游记, 据说宫内的皇帝和太子似乎也对游记情有独钟,那就不一般了。

    尽管不知道跟风能有什么好处, 但是不跟风, 这好处就算是送到面前他们也拿不到, 而跟风一下,似乎也没有什么坏处, 看看游记罢了, 能出什么问题呢?

    这股游记风自上而下,直接吹到了京都人的身边, 连带着百姓都对这些游记的内容感兴趣起来。

    不过他们没有办法去买书看,毕竟书籍还是太贵了,哪怕印刷术出现减少了书籍的成本,可也只是那些大批量印刷的书籍成本降低,像游记这类的书,价格依旧不算低。

    虽说和以前相比,价格是要降了一些,可对于百姓来说,这些游记看了后也对读书起到的作用不大,还不如花钱买些其他的书更划得来,可闲下来时,也会忍不住和其他人讨论起这些事。

    他们不了解,但是身边的老人见识多些,见他们爱听,也就讲起了以往见过的一些事,这些老人和新生代不一样,因为战乱,也算是到处闯荡了一番,就算走得不算多远,可比起一直留在当地的人,也算是走得远了。

    走得远了,听过的事也多,老人就忍不住说起了战乱和天灾,同时也有些庆幸,还好大盛建立,这天下也从乱世转为了太平世道,哪怕出现了灾荒,可还有朝廷可以指望,比以前只能自救要好得多了。

    皇帝之所以把书送出来,还让人知道这些书的名字,其实就是想看看,有没有人能敏锐地察觉出问题来,也不求对方看出大盛即将面临小冰河期,这个太难了,而且一般人就算猜到了,也不敢确定自己的猜测,更不敢说出来。

    可若是有人能从中发现小冰河期的规律,那对方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如果在什么都不知情的情况下看这些书,或许是什么都看不出来,毕竟没人会想到这方面去,可在提前暗示了这里面有秘密,说不定就会有人猜到了呢。

    皇帝静静地等待着结果。

    天底下也不乏聪明人,尤其是在朝堂混的人,没有一个是蠢人,很快就有人看出了这些游记的一点不对劲的地方,那就是一般的游记很少会写当地的一些灾情,而这些书写灾情的来龙去脉就格外的多了。

    邓元平时就喜欢看游记,意识到这点后,邓元心底一个咯噔,感觉到了不太妙,这裴清无事怎么会让皇帝看这个书,莫非是他发现了什么灾情。

    邓元有点坐立难安,不知道该不该去找裴清,可犹豫再三,还是找了过去。

    邓元去的时候,刚好赶上裴清给谢云煜送定情信物。

    对于这份定情信物,谢云煜其实一直很期待,只是看裴清准备得很慢,哪怕心底有些焦虑地期待,他也没有说什么催促的话。

    毕竟他从裴清的表现就能看出来,这份礼物非常耗费心思,也花时间。裴清自己或许是没有感觉,可谢云煜能看出来,裴清平时吃饭都加快了速度,连以往的出城骑马都减少,似乎是在挤压空闲时间,好拿去做别的事。

    而就裴清钻进小书房,一待就是大半天,甚至不让他进去的表现来看,定然就是准备礼物了,不然两人之间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你看看,喜不喜欢?”裴清有点忐忑,还有点期待地问道。

    谢云煜对上裴清亮晶晶的眼睛,心底失笑,是裴清送给他的定情信物,他怎么可能不喜欢呢。

    如果不是因为还没有翻开看,直接说喜欢有点没诚意,谢云煜都想直接开口了。

    等翻开看几页,他就好好地夸裴清,谢云煜想着翻开了手中的画册,之所以觉得是画册而不是书籍,那是因为谢云煜记得裴清这段时间用了很多的颜料,如果是写书的话,应该是不太可能用如此多的颜料。

    裴清会画什么呢?

    谢云煜带着丝好奇,翻到第一页,看到了分外熟悉的屋宇,之所以如此熟悉,是因为前段时间刚刚去过,原本的记忆是淡化了,可那次一去,又加强了,所以他才能一眼就认出来,画中是谢家。

    谢云煜的目光落到画中一角,那里画着一个小小的孩子,正趴在窗沿朝外张望,面容稚嫩可爱,眼神中满是好奇,而顺着幼儿的目光看去,对方看的是一只落在树枝上的小鸟,而这幼儿的模样有几分像是他。

    他幼时有过这样吗?

    谢云煜恍惚间想不起来了,明明他的记忆力很好,可对于幼年的事,谢云煜下意识地不愿意想起,而这样的排斥也让他对于幼年的记忆越发的淡化了,到了如今都不太想起来。

    可看到这画,谢云煜又觉得或许是他,他幼年有过这种时候。

    谢云煜翻看了一页又一页,完全忘了刚才的想法,要和裴清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惊喜,只是盯着画册不断地看着。

    第139章 第 139 章

    画册上不但有这样的大幅图作, 还有四格小人故事图,谢云煜看着上面画出来的故事,很快就想起这似乎是他曾经和裴清说过的事迹。

    不过除了真实发生过的事迹, 还有一些没有发生过,但是他曾经表示过憧憬的事, 也被裴清画了出来。

    看着这上面的图画, 谢云煜突然感觉幼年生活似乎带上了新的色彩。

    谢云煜小心翼翼地翻着,对每一页的内容都很珍惜, 画册本挺厚的, 可只是画册,哪怕谢云煜看得很慢,可剩下的页数还是越来越少,等谢云煜翻到最后一页,画中的小人已经长成了少年, 和他初见裴清时的模样是一模一样的。

    明明只是画册,谢云煜却好似在画中重新度过了一个崭新的童年。

    裴清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忐忑,可看到谢云煜如此专注地看着画册,就知道这封定情信物肯定是很得谢云煜的心, 等谢云煜看完,裴清就安心等着谢云煜来夸夸他了。

    谢云煜终于从画册中回过神来, 一抬头就对上了裴清得意中带着期待的目光, 唇角的笑意不由得越发柔和起来, 心底潜藏的那丝不安也消散得无影无踪。

    在这段恋情中,哪怕是知道了裴清也对自己有意, 并不只是他一个人强求, 可面对年龄和身份的差距,谢云煜总是会不安忐忑, 担心裴清以后离开他。

    明明在恋情开始时,他都想着能和裴清相恋一次,已经是满足了他的心愿,可是他却贪婪地想要更多。

    可现在看着裴清送给他的定情信物,谢云煜能从中感受到对方满满的爱,将他有些空虚不安的心全数灌满,甚至爱意已经从心底溢出来,浸透四肢百骸。

    “清儿……”谢云煜声音很轻柔,不过裴清一直在注意着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声呼唤,目光灼灼地看着谢云煜,有点好奇谢云煜接下来会怎么夸他。

    然而谢云煜接下来的举动则是超出了裴清的想象。

    被亲了个晕头转向的裴清有点茫然,不知道谢云煜怎么突然就亲上来了,他想说点什么,可话语刚从唇齿间吐出就又被谢云煜的唇舌拦住,完全没有说出来的机会。

    屋内的气氛变得暧昧至极,明明该做的也都做了,可这次的亲吻似乎格外缠绵,让裴清有些情不自禁地腼腆。

    谢云煜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他只是觉得语言无法完全表达他内心的爱意,所以才用上行动,而看到裴清泛红的脸颊,眼眸微深。

    只是还没等谢云煜想要做什么,管家提醒说有客上门,直接打断了两人的暧昧气氛。

    “谁来了?”裴清得知是有人专门来找他,有些奇怪。

    “是邓大人,似乎是有急事。”管家说道。

    裴清赶紧去正堂见邓元,谢云煜紧随其后,邓元看到两人并肩过来也不意外,不说裴清和谢云煜以前就是如此亲密,更何况他也知道两人的关系转变,裴清和谢云煜并没有瞒着他,表现得也很明显,他想不知道都难。

    其实在知道裴清和谢云煜在一起之后,邓元也是想过劝说的,只是还没有等他行动,邓夫人就拦住了他,直接说这件事不可能就他知道,其他人也知道,或者说裴家人应该也是知晓的,却没有任何行动,或者说有行动他们也没有看到,再或者说有行动却没有效果。

    既然裴家人都没有办法拦住裴清和谢云煜,那他过去劝说也没有什么用,反而因为两家关系亲近,会让裴清更加为难。

    再说裴金会和谢云煜在一起,必然也是真心爱慕对方,而他们这段恋情最不缺的就是反对阻拦的人了,能真心祝福的才是少之又少,他们作为长辈,就算此时不能祝福,也不要去横加阻拦。

    更何况裴家还有一个问题,宣平侯如今虽说是侯爵,可等他回京,那是板上钉钉的国公,而裴峻也依靠自己的军功,估摸着过些年也要是侯爵,至于最后能不能获封国公,那就要看他运气,毕竟随着大盛越发稳定,军功也有些难得了。

    而裴清的国公爵位也是板上钉钉的,这一门两国公,一侯爵,控制着一定的军权,而裴清自身在民间的名气也很大,对朝堂的影响也不小,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得领裴清的情。

    就这样的情况,当今皇帝在的时候是不用太担心的,可等到下任皇帝继位呢,哪怕就算是太子继位,可等太子到了那个位置,想法会不会变都不好说,要是换一位皇子登基,哪个会安心。

    尤其是谢云煜显然是对其他人毫无兴趣,一直跟着裴清,那这又是一位朝堂重臣,任谁看了,都会觉得裴家有威胁。

    反倒是如今,裴清和谢云煜在一起,倒是让威胁变小了许多

    这话让邓元无话可说,只能默不作声,一直观察,而越是观察,他就越是庆幸自己最开始没有贸然开口。

    邓元忽然注意到裴清和谢云煜的嘴唇有些泛红,都是过来人,邓元哪里会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不由得有些尴尬。

    裴清也注意到邓元的目光,脚步僵住,很快就反应过来,下意识看了眼谢云煜,注意到对上唇上那明显的红色,有点羞恼,以前也不是没有亲过,可没有这次这么用力,搞得嘴上留下痕迹了。

    谢云煜却不后悔,也不觉得尴尬,淡定地询问邓元这次来是为什么事,毕竟没事,邓元轻易不会上门。

    第140章 第 140 章

    听到谢云煜的问话, 邓元神情肃然,瞥了眼站在一旁的管家。

    尽管邓元很想快点从裴清口中知道,那些书中隐含着的真相, 到底是不是如他猜测的那般,可邓元更加清楚, 这件事绝对不能轻易让他人知道。

    像他这般自己猜出来的人, 固然猜测到真相后会担惊受怕,可还有一定的理智在, 可若是让普通人突然得知这个消息, 邓元都不敢想会发生什么。

    虽说大盛如今的灾情也不少,可百姓大多都是抱着希望,觉得总不可能一直倒霉下去,总是会有风调雨顺的年头,尤其是这些年新农具, 高产作物的出现,更是让不少百姓觉得日子过的越来越有奔头了。

    可这点奔头还比较的小,犹如风中火苗,呵护的好就能慢慢壮大, 呵护的不好,随时都可能熄灭。

    而让百姓得知以后得天灾会越来越厉害, 他们心中的这点奔头就会彻底熄灭。

    邓元很清楚, 一般百姓家中面对接二连三的天灾, 是没有抵抗能力的,可若是提前知道, 却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毕竟不知道的时候, 想着熬一熬的,或许就熬过去了, 可若是提前知道后面还是多灾多难,那股心气就先没了,更加难以熬过去。

    况且,现在不知道,百姓还能安心生活,可要是知道了……

    邓元的眼色太明显了,裴清微微一怔,很快就反应过来,猜出邓元过来是为了什么事,除了这件事之外,最近也没有什么事能让邓元如此慎重了。+

    裴清示意管家先离开,然后挥退仆从,让他们走远一点。

    尽管如此,邓元还是不放心,从窗外看去,确定仆从都走远了,说话的声音压低了问道:“裴清,那……”

    邓元刚要问游记的事,可忽然又想到一点,万一这事皇帝不允许裴清和其他人说呢,他这一问也不合适。

    邓元犹豫了一下,不过裴清早就猜到了邓元要问什么,哪怕他没有说出来,裴清也清楚他接下来的话,很流畅的接过话茬。

    “这游记,伯父是不是看出了什么?”裴清淡然问道。

    邓元没想到裴清直接问出来了,不过裴清这态度也让邓元明白,皇帝并没有封口,不由得松了口气。

    邓元来之前最担心的就是皇帝哪怕让他们看出了问题,可却不打算解决,这是最可怕的。哪怕邓元能理解,在皇帝的治下,现在的情况并不太危急,而按照之前的几次发展来看,除非皇帝在位时间特别长,不然也不会影响到皇帝治理朝政,暂时放着不管也没有什么。

    只不过就是苦了之后的子孙。

    如果皇帝让裴清闭口不谈,那就是有这个意向了,可裴清既然能说出来,那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

    邓元心底松快了些,只是想到自己的猜测,心情又沉重起来,对裴清一五一十的讲出了自己找到的线索和猜测。

    “你是不是也看出来了,才会去呈给陛下?”邓元问道。

    裴清点点头。

    邓元提着的一颗心总算是彻底落下,验证了自己的猜测,邓元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哪怕来找裴清时他就猜到自己大概是猜对了,可他情愿自己没有猜中。

    然而,邓元没有想到,这还不是最打击他的,裴清接下来说的关于小冰河期的事才是彻底的让他头晕目眩,久久不能回神。

    小冰河期……

    邓元是头一次听到这个词,也是头一次发现这天灾竟然是如此的可怕,以前觉得可怕的天灾放在小冰河期面前,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毕竟一般的天灾也就来一次,哪怕时不时的还会来,可也是分地段的,可小冰河期这个笼统的概念,似乎是将整个大盛都包了进去,不但时间还格外的长,还会愈演愈烈。

    虽说终归还是会有恢复正常的那一天,可持续的时间太长了,一代人两代人都熬过去,如此长时间的天灾,邓元都有些不能想象了。

    邓元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会特意让他们去看那些游记,而不是直接说出来,一是说出来可能还没有什么人信,或者说不是不信,而是不敢信,要是信了的话,以后可要怎么办。

    二来就是让他们通过看游记,得出自己的猜测,先给自己做个思想准备,不然贸然听到这个消息,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怕是会撑不住了。

    邓元现在就有点撑不住了,眼前发黑,呆呆的坐在原地好一会才回过神来,可脸上的表情还是一片空茫茫。

    邓元看着裴清,张口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可开口后却没有一点声音,裴清赶紧递给他一杯茶水,让他先喝口茶,压压惊。

    裴清有点后悔说的这么直白了,他主要是看皇帝和太子对于小冰河期的接受还挺良好的,而回来和谢云煜说过后,对方也是接受良好,加上皇帝说过让他和找上门来的臣子说,他看邓元也已经猜到,就没有遮掩什么,没想到对方最后还是受到惊吓。

    “伯父,这小冰河期也是要慢慢来的,如今还没有什么威力,况且这天灾放在前朝危害巨大,可如今大盛,农学不断提升,还有各种良种……”裴清只能将之前和皇帝说过的一番话,再重新说了一次。

    这话的安慰效果显著,邓元听了一阵后,心态也平和了不少。

    邓元回想起天灾,这几年大盛也是有天灾,虽说还是难熬,可比起以前,日子是好过了些的。进步虽然比较小,可这才过去了几年,若是长时间有这样的进步,等到后来,说不定大盛面对小冰河期也有了抵抗之力。

    第141章 第 141 章

    邓元放松之余, 却也有了一些迫切感,毕竟以前不知道之后的天灾如此厉害,倒是可以慢慢地研究, 虽说进步缓慢,可比之前有了些进步也就够了。

    可现在, 天灾就在后面追赶, 此时若是松懈下来,那以后可要怎么办?

    邓元忽然想到一件事, 原本科举制都定好了, 为了考什么,如何录取,朝堂上是争论了很久,如今定下来的算是让大部分人都认同的,可皇帝这几天突然又表示要让农学多占几分, 说是大盛以农为本,要多兴农学。

    这兴农学,就相当于是从其他学家身上割肉了,能瓜分的利益就这么大, 农学多占,其他学家就要少占, 这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尤其是一些人在前一轮的分配中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可之前已经定下了, 他们也不好再说什么,可如今一看到有改变的机会, 自然是不肯放过的, 他们这一浑水摸鱼,自然就弄得局面乱起来。

    邓元虽然赞同皇帝的看法, 可也觉得皇帝这么做有些操之过急了,这事情才刚刚定下来,又要改,太急切了些。

    可现在,邓元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如此急切了,换他他也急。

    甚至在他看来,皇帝还可以更加激进一点,对农学的扶持力度更大。

    不过要说到政务的话,邓元记得这些天似乎不光是科举的事,甚至皇帝还想派官船出海,这事和私人商船出海探索就不一样了。

    私人商船出海探索,哪怕是获得了什么,从朝廷这边得到了好处,可也是自负盈亏,朝廷不需要多支出,可若是朝廷派船出海,这一笔支出可不小。

    作为户部尚书,邓元哪怕还没有特意地去了解过,可也知道出海的耗费有多高,毕竟朝廷又不能和普通商船那般,组建一支小船队就轻易出海,哪怕走不远也能快速回来。

    若是要建船队,那必然是要组建可以远航的船队,船队也要大,才能彰显大盛的气势,毕竟这是官船,等于是代表了大盛去巡视天下,船队过于寒酸的话有损大盛的颜面。

    而这样的一支船队组建起来,人力物力耗费无数,若是能有什么好处也就罢了,偏偏看不出什么好处,只是为了出海宣扬国威,在邓元看来就有些不值得了。

    要知道哪怕是大盛这些年逐渐地富裕了起来,可这才富裕几年啊,如果不建造船队的,这些税银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可一建船队,银子全花了可能还不够

    尤其是船队的组建是会不断地消耗钱财,只要开了这个头,后面就不好停下来,一停下来,前面花出去的银子就有点浪费了。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邓元就有些不太能接受,后面猜测到了气候的问题后,更加不能接受了,在他看来,与其将钱财用在这些地方,不如用到百姓身上。

    可现在,联系上裴清的话,加上皇帝这突然的改变,邓元下意识地将这两件事联想了起来,莫非其中有什么他没有猜到的事。

    “出海是不是和小冰河期有关?”邓元脱口而出。

    裴清没想到邓元居然联想得这么快,点了点头。

    得到了裴清的准话,邓元忍不住追问:“这出海有什么好处?”

    若说是为了良种,固然官船出海能走得更远,可要说搜寻的面积,那大概是不如商船的,就算商船队小,可数量太多了,官船只能走一个方向,而商船可以走无数方向。

    两相对比,显然还是商船效果更好,可如果不是为了良种,那又是为了什么?

    邓元陷入冥思苦想,只是他一时半会地怎么也想不出其中的缘由,忍不住看向裴清,裴清应当是知道的。

    尽管邓元没有开口,可裴清一眼就看出了他想要问的问题,也不卖关子,直接将南方的气候也给说了一遍。

    邓元眼睛越听越亮,刚才听那小冰河期,他是真的感觉无解,天灾如此,人力面对这种天灾能够自保就不错了,如何能够逆转。

    可听裴清现在一说,才发现这天灾有危险,可也有生机。

    对于南方,邓元也是有一定的了解,以前算是蛮荒之地,酷热难耐,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南方也算是开发出来了,虽然还是不如北方繁荣,可比起以前也是好了不少。

    可越过大盛的领土再往南,那边的气候就更加不宜居了,邓元听人说去过的人都对当地气候颇有些畏惧。

    可现在一想,南边热,这小冰河期开始后,南边反而会慢慢地降温,变得更加适合居住了,反而是北边,随着天气变冷,怕是难待下去。

    天气过热是会热得人难受,甚至热死人,可天气太冷了也是会冷死人的,两边比较,邓元还是会选择南方。

    之后邓元又和裴清聊了好一阵子,算是将事情彻底地了解了个清楚。

    而从谢府离开后,邓元一反常态,极力表示对皇帝的支持,原本和他一起摇摆不定的朝臣都有些吃惊。

    要知道真要按照皇帝的计划来行事,算学这一块录取的人数就少了,邓元这派就算是吃苦了,更不要说建造船队出海。

    邓元作为户部尚书,一向是抠门的紧,谁想从户部这里拿银子都得推三阻四的,对国库管得不是一般的严实,可如今这建船队这么大笔的开支,邓元居然如此大方地同意了。

    这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不少朝臣都有些震惊了,不过皇帝知道邓元去见过裴清,自然明白他为什么会同意。

    第142章 第 142 章

    或许有些臣子哪怕知道了真相, 可最后还是会只计较个人得失,但邓元显然不是这样的人,皇帝还是对他有些信心的。

    而了解这些政策后面的真相后, 邓元会做出什么选择,也就不难猜出来了。

    不过哪怕是对邓元有信心, 可看到邓元站在他这一边, 皇帝心底还是有些欣慰。

    皇帝了解,可其他朝臣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情, 发现邓元站到了皇帝一边, 都有些发懵,有和邓元私下关系好的,还悄悄上门去试探性地询问,怀疑邓元是不是被皇帝给威胁了。

    邓元面对田安的疑问失笑出声,脸上的愁容稍稍散开, 这些天里,哪怕是有了裴清的宽慰,也知道了后续的准备措施,可面对一场维持时间超长的天灾, 邓元还是有点没底,哪怕是能控制情绪, 可脸上还是不自觉带上了愁容。

    不过邓元以往也是这般模样, 虽说这些天脸上的忧愁又多了几分, 可在外人看来,那也是被皇帝那需要消耗大量银两的计划给刺激的, 也不奇怪。

    只是这是外人看来, 和邓元关系更好的田安看来,这就有几分怪异了, 甚至担心起来是不是户部出了什么大事。

    见自己的话逗笑了邓元,虽然有些不解,田安还是放松了些。

    “你别笑了,我此次过来是为了何事,你也猜出了吧。”田安正色道,邓元这次的转变态度太反常了,让百官不解,有人觉得他是被皇帝威胁了的,可也有人想到了别处,比如说邓元在这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待了许久,资历也够了,右相的位置不敢想,可是左相的位置还是能坐一坐的。

    那邓元有没有可能,为了得到皇帝的支持,而选择倒向皇帝这边。

    这种猜测非常的恶毒,几乎就是将邓元视作为了权势地位而抛弃自我的人,若是其他人当真相信了这个猜测,那各种流言蜚语就止不住,众口铄金,到时候邓元的名声就算是毁了,哪怕再怎么解释,大概都解释不清了。

    田安能听到的流言蜚语,邓元自然也听说过,也明白他的意思,不过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道:“陛下看过的那些游记书,你看过吗?”

    田安不懂他为什么这样问,却还是下意识地点点头,这些书他自然也是看过的,毕竟身边的人都在看,你不看,显得太不合群了,只是田安看游记就看得昏昏欲睡,完全找不出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而去问其他人看出了什么,一个个的都不肯说,不过这种不肯说也是分情况的,一种是和他一样,什么也没有看出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似乎看出了什么,但是对此讳莫如深,似乎看出的内容犯忌讳,一点口风也不肯露。

    听到邓元这么问,田安忽然反应过来,莫非是邓元看出了什么。

    田安顿时好奇起来,兴致勃勃地问道:“你是看出什么了吗?”

    看着田安脸上好奇的神色,邓元感觉看到了之前的自己,不过他之前算是隐隐猜出了一点,倒是没有兴致勃勃,反而是忧虑至极。

    小冰河期的事邓元不会轻易和人说,哪怕田安和他关系极好,这件事也轻易不说,毕竟对方要是知道了小冰河期的事,是祸非福,反倒是他之前看出来的一些事可以说一说。

    哪怕将大部分的真相掩盖了,可露出来的那一部分真相也足以让田安听傻眼了。

    “这就是你站陛下一方的原因?”田安喃喃道,瞬间明白了,抬头对上邓元的目光,突然有些后悔就这么上门来,若是不知道这事,他还可以傻乐,一心不管事,可现在知道了,怎么可能装作不知道。

    虽然说这只是有可能,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真如邓元猜测的这般,那现在不做点准备,真等到天灾到了,再想准备就来不及了。

    “这事知道的人多吗?”田安自言自语。

    邓元摇摇头:“或许有人猜出了一点,但是不敢肯定。”

    邓元这一句话就让田安想起他问过的那些人的反应,猜测有些人可能是猜出了一点,可谁敢轻易确定呢,如果今日这事是其他人和他说的,他都不太敢信,只是邓元的话他不能不信。

    田安猜测,猜到的人或许都不敢这么想,所以朝堂上才有那么多人反对。

    不过邓元又是怎么肯定的?

    田安有些好奇,不过很快他就猜出了,邓元定然是去问过了裴清,不然的话不太可能肯定,毕竟这事最开始知道的人,大概就是皇帝和裴清,或许还要加一个太子。

    邓元肯定不可能去问皇帝和太子了,恰好他和裴清的关系也不错,去问问对方也算正常,换作是他,田安觉得自己肯定也是要去问问的,不然这心不得安宁。

    从邓元这边得到了一定真相后,得到了邓元同意,田安就将这个消息和一些适合的朝臣说了。

    消息只要知道的人多了,自然就很难瞒住,加上之前也有些人自己猜到了一点,再听这个消息,一对应,也觉得这消息很有说服力,有些还是不太相信的人就去问了裴清,只是裴清对于来问的人是区别对待,能说的就透露一点,不说全,而不能说的直接就不见。

    只是这次问的人有点多,稍微多回答几个人,消息就是彻底传开。

    有人不信邪,可再怎么翻阅书籍,都感觉书上是在印证裴清的话,而这个问题不能太抱有侥幸心理。

    哪怕有人觉得这百年后的事,和他们此时无关,可面对其他人,他们不敢暴露这种心思,这下,朝臣面对皇帝这些天提出的政策都不好持反对意见,而是群策群力想要让政策更好执行。

    朝堂知道了,可对于这消息是不是要瞒着百姓,也有一番争论。

    有大臣觉得让百姓知道只会引起慌乱,还不如瞒着,可也有人觉得瞒不住,这要是只有几个人知道,那还比较好瞒着,可这么多人知道,行动上就会露出端倪,到时候再传出去,那就算没事也会弄得有事了。

    皇帝为此也是纠结了一阵,裴清说过的全部真相自然是不能说了,消息太残酷了,说出来破坏力太大,可对于群臣从游记里找出的一部分真相要不要说,他也轻易不能做决定。

    而朝臣们的争论,皇帝觉得说得都有道理,只是不管选择哪边都是有利也有弊。

    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做抉择,皇帝忽然想到了裴清,这事是裴清说出来的,不如问问他。

    裴清很快就赶到了紫宸殿,得知了皇帝的纠结后,裴清沉默了一阵。

    这件事他也听说了,和谢云煜闲聊的时候也谈论过,只是要做决定的话,还是有点为难,不过皇帝都问了,那不说也不行。

    裴清考虑片刻,整理措辞道:“陛下,若是让臣来选的话,还是要告知百姓。”

    “为什么?”皇帝倒也不奇怪裴清会这么说,毕竟从裴清之前的行事作风来看,裴清还是很在意百姓,而这件事不告知百姓,属于是朝廷省心了,可百姓却不一定能好,可除了对百姓好,皇帝觉得应该还有别的原因,不然裴清不至于做这个选择。

    “陛下,此事瞒不住,等百姓从流言中知晓真相后,哪怕也是半信半疑,或者就这么糊弄过去了,可等天气一年比一年冷起来,让他们再想起这件事,对于朝廷的信任就大大受损,到时候朝廷想为小冰河期做点什么,怕也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裴清正色道。

    朝廷想要做什么事得不到百姓的支持,看似没什么,毕竟可以强行征调,百姓也不敢不做,可自发地做事和被逼着做事的效率就截然不同了。

    “况且,若是让百姓知道一部分的真相,自然会有紧迫感,做事也更有目的性,也能提高警惕,若是真要迁居南方,同意的人也更多……”

    裴清说得口干舌燥,总算是将他这些天考虑到的事说完了,皇帝若有所思,发现裴清和朝堂诸公的不同之处,朝臣大多都是站在朝廷的角度看问题,而裴清似乎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看事,所以有时候才会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皇帝有些好奇,裴清也算是生在高门之中,如何代入百姓的角度如此自然,按理来说裴清是没有这种经历的。

    不过这些都是小节,听完裴清的这番话,皇帝对于是否告知百姓,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第143章 第 143 章

    等到皇帝下一次提起这件事, 朝臣依旧是争论不休,皇帝静静地等他们争吵完,然后开口。

    邓元本来就是持告知百姓的态度, 一下就听出了皇帝的意思,喜悦无比, 而且越听越觉得皇帝说得很有道理。

    邓元四处看了看, 发现之前一些摇摆不定的朝臣也被皇帝的这一番话给说服了,显然是更加认同告知百姓的选择。

    而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想说什么再反驳一下, 只是面对皇帝如此全面的解释, 一时间还找不出什么合适的理由来反驳。

    邓元看着一个之前强烈反对的大臣不吭声了,心底嗤笑了一声,别的人他还不清楚,可对方,他恰好就知道此人家中是靠什么发家的。

    不就是趁着天灾人祸, 然后趁机从百姓手中收取土地,百姓越苦,对方越是能巧取豪夺,这朝中一些人家中都是靠着这一手才能让家族的田产增加。

    而要是消息传开, 他们想要添置田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不过越是听着皇帝的话,邓元越感觉这说话的方式有些耳熟, 似乎是在哪里听过差不多的说话方式。

    邓元陷入困惑中, 只不过等到皇帝说完, 他还没有想起自己是在哪里听过,直到回到户部, 看着面前的算盘, 邓元恍然大悟,总算是明白这说话方式为什么这么耳熟了。

    这说话方式和裴清一模一样, 只是他和裴清太熟悉了,以至于一时间没有听出来。

    邓元突然有了个猜测,这该不会是皇帝去问了裴清关于这件事的看法,然后在朝臣面前复述了一遍吧。

    邓元有点担心裴清了,这要是被人听出来了,那裴清指不定就要被人记恨上了,虽说以裴清如今的情况,这点记恨不算什么,可被人惦记上终归不是什么好事。

    邓元悄悄地打听了一番,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事,都觉得是皇帝体恤百姓,才能有如此想法。

    邓元松了口气,又悄悄打听了下,发现没有听说裴清最近进宫的消息,这才彻底放下心了。

    看来皇帝也是知道轻重,让人将消息瞒住了,哪怕有人猜测了一点,可没有实打实证据的情况下,也不好过多记恨裴清。

    ……

    明明是做好了准备,可当消息真就这么公布出去,皇帝还是不免有些焦虑,不光是皇帝,一些之前同意做这个决定的朝臣也都是有些焦虑,担心百姓不太能接受事实。

    邓元也是其中一个,给裴清授课完,闲聊之余话语中不免透露出几分忧虑。

    “你说,百姓能受得了吗?”邓元叹气道。

    裴清很能理解邓元的担心,见他忧心忡忡的样子,提议道:“这么担心的话,与其在家中担心,不如走出去问问,看看百姓是何态度。”

    “问问?这……”邓元下意识觉得这是不是不太妥当。

    “也可以派人去调查一番,只不过让人调查总归是没有自己问更加清楚。”裴清说道。

    让人调查是可以问更多人,但是呈上来的消息那就是一些简单概述了,看不到说话人的表情,听不到说话人的语气,很多消息就被掩埋了。

    邓元对上裴清理所当然的神情,一下子反应过来,他为官多年,虽然还觉得自己是一心为民,可也离百姓远了。

    想知道一件事对百姓的影响,靠自己猜测是不行的,只能亲自去看看,去问问。

    “好,那便去问问。”邓元下定决心。

    邓元的行动力还是很强的,和裴清聊完这个话题,就和裴清约好次日就去问问百姓的看法。

    次日,裴清见到邓元,发现对方穿着一身稍好一些的常服,看着就像是家中稍微有些富贵的老人,很是和气的模样。

    “伯父这一身穿得不错。”裴清竖起大拇指,他们现在出门问人的话,要是邓元官面上的身份暴露,那就不好从百姓口中得到真实信息了,毕竟面对当官的,百姓没有几个不畏惧,肯定就只敢说好话了,对他们的询问没有好处。

    邓元没想到裴清居然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用意,尤其是看到裴清身上穿着的也是简朴的常服,脸上笑意渐浓,“你这一身也不错啊。”

    他们两人一起出行,衣裳自然要相差不大,不然太容易暴露了。

    两人说笑了一阵就要出门,按照昨天计划好的,准备先到南城去看看,南城定居的百姓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自然是他们调查的目标人群。

    而等城区里的百姓问完了,再到附近的村落去问问。

    本来这样的调查最好是再走远一些的,只是裴清倒还好,可要让邓元也跟着骑马很久,着实有点为难对方了,所以离得远的,那也就只能派人去问问看。

    不过这消息公布没多久,也就京都附近的百姓了解比较多,其他地方的百姓有的怕是刚刚才收到消息,还有些估计都没有收到消息,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今日问问京都附近的百姓就够了。

    谢府的马车早就准备好了,为了方便出行,马车的模样也很是简朴,裴清和邓元刚踏出府门,就发现门外来人了,对方那熟悉的模样让两人愣住。

    “陛下?”

    “陛下?”

    两人异口同声,因为惊讶,声音还不算小,好在谢府附近没有什么人走过,不然皇帝的身份就要暴露了。

    皇帝赶紧示意两人不要开口,裴清和邓元这才注意到皇帝身上的衣服是普通常服,赶紧住口。

    “邓卿这是要和裴清去何处?”拦住了要将他往府内迎的裴清,皇帝也看到了两人这一身不同寻常的常服,有些好奇。

    邓元也不隐瞒,便将他昨日和裴清定好的计划说了出来。

    皇帝一下子来了兴趣,邓元担心的事他同样也担心,只不过皇帝是派人去调查了,而现在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毕竟皇帝不可能只调查一些地方就算调查完了,而这样大规模的调查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若是能在调查结果出来前,亲自去问一问的话,岂不是更好。

    在邓元说出计划的时候,裴清就有了不好的预感,而看到皇帝兴致勃勃的眼神,就明白这个不好是应在了哪里。

    这皇帝要跟着他们一起微服私访,那就有点麻烦了。

    毕竟如果只有他们两个人出行的话,固然要担心点安全,可是有点护卫在就不用太担心了,可皇帝……

    如果只是普通的出行还不要紧,可偏偏他们是要深入到百姓中间去询问的,这要是遇到了危险,麻烦就大了。

    面对皇帝的要求,裴清还没有开口,邓元却是先一口拒绝了,然而皇帝对此还非常坚持,甚至用裴清说服邓元的话来说服邓元。

    “若是要担心安危的话,朕此次出行也是临时起意,谁能知晓,更何况护卫也在一旁随身保护,哪里会有什么危险。”皇帝说道,“更何况这也是在京都附近,若是连京都附近朕都没有胆子去,都怕不安全,那这天下还有什么能去的地方?”

    皇帝都说到这份上了,邓元顿时说不出什么,他再说安危那就是在说京都都不够安全了,就有点暗指皇帝不称职了。

    况且真要说京都的安全性,抛去皇帝身份的重要,邓元自觉京都还是很安全的,尤其是他们还跟着裴清一起。

    说得出格一点,如果真遇到危险,只要附近的百姓知道遇险的人是裴清,定然是会争先上前帮忙的。

    不过皇帝要跟着他们一起微服私访的话,那这一身常服就不太适合了。

    皇帝眼中的常服只是和平时穿着的衣服做对比,可一和裴清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比较一番,就会显出不一般,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穿的,过于贵气精致了些。

    不和裴清邓元穿的对比一下,皇帝自我感觉还行,可以一对比,皇帝也看出来了,直接让内侍照着裴清邓元穿的再去准备一套。

    内侍的动作还是很快的,没过一会,一套普通的常服就被送了过来,皇帝换上后,对着镜子调整了一下自身,很快一个英武的青年出现在两人面前。

    这还是裴清头一次看到皇帝是这般穿着,脱去厚重的龙袍,皇帝看起来要年轻了好些,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身材保持得好,若是随着年纪增长而发福了,那就很难看着年轻了。

    而邓元则是看着皇帝此时的模样愣住了,仿佛回到皇帝还没有登基时,过了好一会才慢慢回神。

    皇帝其实自己也有些吃惊,对于自身的容貌,皇帝并不是很在乎,所以以往也不太照镜子,而如今换了一身衣服,他想着不能反差太大,才多调整了一会,不承想居然让自己看着年轻了些,一点也看不出像是三十六七的人了。

    三人一起上了马车,皇帝还兴致高昂地安排起了身份。

    邓元作为三人中年纪最大的,被安排成了管家,这倒是和邓元的身份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作为户部尚书,也正是管着国库的钱财,怎么不能算是管家呢。

    至于裴清,则是作为皇帝的远方侄子,毕竟哪怕是出行的假身份,要说是皇帝的儿子也不太好,远房侄子这个身份就恰好了。

    ……

    一行人很快就抵达了南城。

    对于南城,裴清还算熟悉,很快就带着一行人到了人多又不算忙碌的地方,毕竟人要是忙起来,怕就没有时间回答问题了。

    几位老人坐在一棵大树下晒太阳,身边还围着好些小孩子。

    皇帝正准备过去试探下情况,看看能不能问话,就听到一个小孩子开口道:“陶爷爷,听人说以后天气会变冷,洪水大旱什么的也会变多,是真的吗?”

    小孩子说完,一脸忧心忡忡。

    “石娃子从哪听人这么说的?”被问话的陶爷爷笑眯眯道。

    “外面好多人都这样说呀,陶爷爷,真的会这样吗?”石娃担忧地皱眉。

    其他的小孩也跟着问了起来,虽然年纪都还小,可却已经懂得了生活的艰难,若是天灾频繁的话,日子恐怕也不好过。

    皇帝听到他们的对话,脚步顿住,没有再凑过去,毕竟比起他这个陌生人过去问,还是熟悉的人问话,对方的回答真实性更高一些。

    陶爷爷笑着道:“这事是真的,朝廷发了告示。”

    说完就见几个小孩愁着一张脸,又补充道:“只是这告示上也说了,这天灾的时间来得晚,或许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会彻底显示威力。”

    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说完全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毕竟他们活的时间少的才几年,多的也不过十来年,几十年上百年,他们一时间都不太能理解这到底是多长的时间。

    陶爷爷看着几个小孩茫然的表情,心底微微叹了口气,有些怜爱这些孩子,这时间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他活到这把年纪,就算还能活,顶天也就能再多活个十几二十年,这都算是长寿,可再长一点,他想都不敢想。

    所以这天灾对他来说影响也不是特别的大,还没有等天灾发力,他就去世了,那人间的一切都和他无关了,可这些孩子还小,若是天灾来得快,或许等他们的孩子成家立业时,天灾就开始了,那就太悲惨了些。

    若是天灾来得晚,或许他们还能安享晚年,可他们的子孙就要受苦。

    只是苦归苦,可陶爷爷也不愿意说什么打击自信的话,从灾荒战乱中活下来,陶爷爷很清楚信念对人的影响,若是他当年没有想着熬下去,坚持着活到大盛建立,或许他早和一些逃难的人一般死了,也活不到现在。

    “这天灾的时间还有这么些年,你们现在愁,莫非要一直愁下去,就光愁这个?”陶爷爷说道。

    “再说,你们看到了城外的农学研究院吗?”陶爷爷问。

    几个小孩点点头,他们也有跟着大人去城外的时候,而城外最著名的地方就是农学研究院了,据说那里是在培育各种各样的好良种,还有人负责看守那些农田,说是防止有人拔走研究的作物。

    这事还真发生过,只不过这个人刚准备行动就被人发现了,要不是官府的人来得快,差点就被发现的人打死了。

    几个小孩听大人说起过这件事,语气还颇为遗憾,在他们看来,这农学研究院地里种的作物都是宝贝,哪怕一株都很宝贵,这要是被人拔走了,那就要再等一年,人生才多少个一年啊。

    因为这事,农学研究院附近的村民没事就会帮着看护一下农田,哪怕农学研究院有负责看护的人,可他们还是担心,毕竟那一片农田太大,而看护的人也就那些,万一有什么地方看护不力,被人拔走了,那损失就大了。

    以前还会有人趁着作物成熟之际,偷偷去别人田地里偷点粮食的事发生,干这事的人有些是彻底的饿,家里也没有吃的,那就偷偷吃一点,毕竟这偷偷摸摸地摘点吃的回去,钱是得不了几个,可是能填点肚子。

    至于说为了赚钱去偷粮食的虽然也有,但是太少了,而且大部分的都不是放在主食上,而是放在最近这些年售价高昂的辣椒棉花等作物上。

    不过这些作物一旦开始成熟,那就是家家户户的都会安排起人来看守,不能轻易让人摸到田地边,偷的人有这个心,可偷起来格外的难,看守的人太严了。

    而且这种偷就比较危险,一般偷偷摸摸地摘点菜蔬的,哪怕被人发现,只要腿脚利索,跑远点也就不追了,为了那点菜蔬追那么远划不来的,可这些贵重的作物被偷,哪怕只是偷一点,被发现了那也是死追着不放的,村子里其他人还会过来帮忙,所以偷起来很不容易。

    但是同样的事落到农学研究院上,那就是不管被偷的是什么作物,那都不能允许,惩罚极重,加之周围的人也都知道这农学研究院的作物重要,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会去偷地里的作物了,甚至手贱去摘的都很少。

    说到农学研究院,陶爷爷的脸上就露出笑容来,一点点地述说着农学研究院这些年的出产成果,让一群小孩子惊呼不已。

    毕竟他们虽然知道农学研究院很重要,可到底有多重要,又为什么重要,还是有点不太了解的,毕竟他们对农学研究院的了解主要还是从父母口中得知,可父母却不会特意去打听农学研究院的事。

    他们在城中定居,家中也没有土地了,哪怕农学研究院很重要,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却也不如城外的人那般大。

    陶爷爷一边说着,一边感受颇深,以前他对自己到京都定居一事感觉还算一般,天子脚下是安定了,只是活着花的钱就比别处要多些,可这些年,他就越发庆幸能在京都生活,什么新消息都能第一时间听到,有什么好东西也能第一时间知晓。

    甚至可以说,他现在身子之所以还能这般康健,都有好消息听多了的缘故在,每次感觉要熬不下的时候,就能听到有什么好东西出现,就对未来更加的有期待感,就又挣扎着活了下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事,在得知朝廷公布的消息时,他才没有维持太久的痛苦,因为他相信朝廷会让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就算是有灾,也能扛住,自然,他也不希望孩子们失去信心。

    随着陶爷爷的讲述,不少小孩子脸上的愁容也渐渐褪去。

    皇帝听着陶爷爷的话,心底微微叹了口气,感觉自己对百姓还是有些看轻了,消息公布出来后,他一直担心百姓承受不住,却不承想百姓其实很坚韧的。

    原本皇帝还打算等着老人回答完孩子的问题,他再过去问问的,可现在,皇帝觉得没有必要去问了,这话不可能只是老人安慰孩子的话语,也是对方的真心话。

    皇帝回神,忽然发现周围站了不少人,心底微惊,以为是出了什么事,再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些人看向的人并不是他,而是坐在树下的老人,正认真听着对方讲话。

    此时正好是陶爷爷讲完,众人连声叫好,夸赞他说得好。

    “朝廷把这天灾一说,我这心里就一直没有个底,如今听老人家这么一说,才算是彻底安心了。”

    “谁说不是呢,我也是日夜有些担忧,可今日想想看,还真要担忧一辈子吗?这担忧就能解决问题吗?还是要自强,好好干活才是正道。”

    ……

    一行人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也悄无声息,而后一行人又去了城外,在村里又问了一些人。

    不过村外问到的人就没有陶爷爷那般的口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可以影响其他人,可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要努力活下去,天灾可怕,可是朝廷是不会不管他们,他们也相信朝廷。

    皇帝感受到了百姓对朝廷的信赖,尽管清楚这只是京都附近百姓是这般想的,或许离远一些,百姓的想法就会改变,或者说对朝廷没有这么信任,可也是深受感动。

    邓元也是备受鼓舞,脸上的笑容根本压不住。

    回到城内,裴清本以为自己就可以回府休息,只是等马车停下,他刚下车就发现马车不是停在谢府,而是到了宫门口。

    “今日朕还有些事要问问你。”皇帝说道。

    皇帝有事,裴清自然不可能走了,只能跟着一起进宫,跟着一起来的还有邓元。

    等到了紫宸殿,裴清发现殿内的人不多,可一个个的都是身份重要得很的人,谢云煜赫然就在其中。

    什么情况?

    裴清有点惊讶,凑到了谢云煜身边,邓元看着裴清的举动,无奈地摇摇头,却也没有多管,径直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什么情况?”裴清轻声问,他有点好奇皇帝是想问什么,刚才喊他进来的时候只是说要问他,可也没有说要问什么。

    谢云煜摇摇头,皇帝召人过来的时候也没有说要问什么。

    皇帝去换了一身衣裳出来,看到裴清和谢云煜凑到一起去,看着格外亲热,忍不住笑了一下。

    对于男子相恋,皇帝其实是有几分排斥的,只不过这事落到了裴清和谢云煜身上,皇帝又有些能接受,一来谢云煜一直孤身一人,他的标准已经从娶妻生子到对方能找个人就行,而裴清……

    若是只论私情,他还是希望裴清可以娶妻生子,可身为皇帝,他不可能只论私情,而到了政治上,裴清和谢云煜相爱就算是一件好事了。

    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群臣的注意中,顺着皇帝的视线,其他大臣也都看到了裴清和谢云煜的亲近,两人的恋情在这些大臣当中也不算什么秘密了,不管心底是抱着什么想法,看出皇帝的态度后,在场的人都态度相当的好。

    因为说到底,他们看不惯也只是个人看不惯,私下可以表露出来,可面对皇帝还表露出来,那就有点不给面子了。

    裴清也清楚这些人的善意是从何而来,不管对方的真实态度如何,起码如今的态度还不错,所以裴清也都一一笑着回应了过去。

    “今日召集诸卿来,是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朕许久。”皇帝正色道,“安朝,夏朝,在遇到小冰河期时,为何坚持的时间有长有短,两者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盛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群臣没想到皇帝开口就是一个炸弹,这个话题可太大了,真要说起来的话,那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的,甚至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不过其中有个问题,这些研究出来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在不知道小冰河期的情况下找出来的,若是不知道小冰河期,说这些也没有什么,可是知道小冰河期的存在,再说这些就有些老调重弹了。

    显然皇帝想听的不是这些。

    第144章 第 144 章

    紫宸殿内陷入一片寂静中, 座下的大臣都眉头紧皱,冥思苦想起来。

    他们清楚,皇帝这样问了, 那他们如今说的话或许会影响到后来的朝廷决策,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前途, 在皇帝眼中的分量, 尽管在场的人都算是皇帝的心腹了,可心腹和心腹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谁人不想更被皇帝看重一些。

    裴清也陷入了沉思中, 对于安朝和夏朝的灭亡,裴清这些时间了解得不比其他人少,要说灭亡的原因,那都要说不过来。

    不过在裴清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地矛盾, 百姓越来越多,可越是到了王朝末年,土地兼并就越发的严重,百姓没有田地了, 自然是活不下去,就只能造反。

    而在其中的气候的推波助澜的一环, 如果气候好些, 或许百姓还有活命的机会, 可是气候一差,粮食不够, 粮价飞涨, 百姓只能卖田卖地换口粮,而这么一换就是恶性循环了, 换到最后彻底没有可以换的地步,走投无路。

    至于官员贪腐,朝廷党争……

    这一系列或许也算是亡国的原因,但是也算不上根本原因,根本还是人地矛盾,而如今的提高生产力,则是在尽量缓解这样的矛盾,但终究还是没有办法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除非……

    裴清想到这里就没有再想下去,因为生产力达不到的话,就算思想提高了也办不到,更何况这个时候真想这么做的话,反而会弄得天下大乱,而裴清也没有这个自信自己能做到什么,或许就只能在大盛留下一点火种,为以后做准备。

    裴清很清楚,哪怕他将一些发明弄出来了,甚至大盛将海外的一些土地给占了下来,可王朝灭亡还是会有的,顶多也就是推迟了时间,王朝不灭那是不可能的事。

    皇帝哪里知道裴清在想些什么胆大包天的内容,目光从在场的群臣身上划过,在裴清身上多停顿了一会儿。

    皇帝对于裴清还是有些好奇,想知道他会对这个问题给出什么回答,只是在场这么多大臣,不少都是在他还是皇子时就跟着他的,也算是裴清的长辈,自然不好让裴清压在前面。

    当然,最主要的是皇帝觉得,如果让裴清先开口了,或许其他大臣就不好开口了。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安静后,周相率先开口了,虽然说的算是老生常谈的原因,但是也结合了小冰河期的存在,颇有几分新意。

    而后众人也纷纷开口,裴清坐在一边听着他们的话,一边在心底点头,在场的大臣就没有傻的,一个个给出的原因都算是很真切,唯一的问题就是似乎都没有人开口说土地兼并的事,就算开口说了的人,那也只是说贪官污吏横行导致的土地兼并,而根本原因却没有触及。

    裴清不知道他们是真的没有想到这一点,还是想到了但是不愿意说出来,因为要说到底的话,土地兼并这事,普通人兼并不了多少土地,哪怕是富商也同样如此,唯有掌握了权势的官员勋贵才能控制大量的田地。

    甚至说难听点,皇室也算是土地兼并的一员,皇庄什么的就不说了,皇子分封出去占的地就很多。

    忽然意识到这点,裴清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他本来是想说说人地矛盾的,可要是这样的话,对着皇帝说倒是没有什么,可对着这些大臣说,裴清还不是特别的信任他们,涉及利益上,就算关系好也会出问题。

    而这时候,皇帝也看向了裴清,裴清将原本准备好的回答咽了回去,然后找了个别的原因回答。

    皇帝察觉出一些不对劲,毕竟他对裴清的了解颇深,最主要是裴清之前说小冰河期的时候,也说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如今说出来的原因一比,不但是没有进步,反而还退步了。

    其他大臣倒没有这个感觉,虽说是同朝为官,裴清也名气大得多,可他们都不太了解裴清,以裴清此时的年龄来看,他们感觉裴清说得挺好的,虽说有些粗浅,可这般年龄能有这个见识就算不错了,不能苛求太多。

    而邓元倒是看出了点问题,可是经过之前的几件事,邓元哪怕看出来了,也一点没有表露出来,只是为裴清担心起来,他怕裴清瞒下没有说的原因会比较危险。

    而以裴清之前的行事作风来看,对方不在诸多朝臣面前说,可肯定是会和皇帝说的,那到时候指不定又要掀起一阵风波。

    邓元心底无声地叹了口气,忽然有些庆幸裴清还没有什么正式的官职,不然就他这样容易折腾的情况,有人想要暗中对付他,手段就多多了,而现在,裴清看着没有什么权势,可又滑不溜的,让人无从下手。

    邓元能看出来的事,皇帝也是看出来了,心底一个咯噔。

    对于裴清私下要和他的话,皇帝是想听的,可想到以前每次听过后的情况,皇帝又有点心累。

    不过心累归心累,皇帝也清楚这话他是必须听的,和众臣再谈了谈,皇帝这才遣散群臣,裴清也跟着一起出去了。

    只不过出去没多久,有内侍过来,说是太子找他,裴清顺势就跟着内侍走了。

    对宫内,裴清还算是熟悉的,跟着内侍走了一会,裴清就发现这不是朝东宫过去的路线,而再仔细看看内侍的模样,裴清发现自己也没有在太子身边看到过。

    莫非是有什么阴谋?

    裴清警惕起来,要知道他的年纪也不小了,哪怕是其他人都知道他和谢云煜的恋情,可要是误闯后宫,那麻烦也有点大。

    内侍自然注意到裴清顿住的脚步,很快就反应过来,低声道:“公子不必担心,是陛下让小的召您过去。”

    裴清这才注意到,他这走的路线似乎是朝着紫宸殿去的,他走紫宸殿也不少了,只是和去东宫比起来要少了些,所以刚才没有那么快反应过来,现在内侍一提醒,裴清立刻就注意到了。

    裴清松了口气,他刚才还想着要怎么才能不着痕迹地去找皇帝,没想到皇帝居然已经注意到了。

    裴清这边朝着紫宸殿走去,而邓元却是在裴清刚走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验证了自己的猜测。

    工部尚书走到一半忽然想起了什么事,眉头微微皱起,正要回头再去找皇帝说说,忽然就感觉自己手被人拉住,一看是邓元,正拉着自己说是要和他商讨一下户部的拨款事宜,工部尚书的注意力立刻就被拉了回来。

    找皇帝的事还不急,邓元最近可是很忙,不好找人,趁着对方有时间,赶紧问问更好。

    听着工部尚书对于拨款的要求,邓元唇角抽抽,只感觉自己为了裴清付出良多,要知道这讨要拨款的人里,工部是最难缠的,要的银子又多,邓元以往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哪里会和今天这样,特意找到工部尚书说话。

    ……

    皇帝看到裴清进来,清退了内侍,也不和他绕弯子,直接就让裴清将他之前没有说出来的原因给说出来。

    裴清也很痛快地说了出来。

    “回陛下,臣以为安朝和夏朝的灭亡,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地矛盾。”

    人地矛盾?

    皇帝若有所思,这又是个新词,从表面皇帝就能隐约猜出其中的也意思来,只是是不是他猜测的这样,那还需要裴清再解释一番。

    皇帝本以为裴清就要直接从朝代末期的人地矛盾开始说起了,却不想裴清话锋一转,反问道:“陛下可知,为何王朝初期,百姓都可以休养生息,安然度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土地矛盾?”

    “自然是因为新朝……”皇帝脱口而出,可话说到一半顿住了,他感觉似乎不是这个原因。

    “是因为战乱饥荒,百姓死亡惨重,没有那么多人了,地就显得多起来了。”皇帝沉思了好一会,艰难地开口。

    皇帝很不想承认这个原因,可左思右想,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正是因为缺人,百姓分到的田地也多,甚至有些地方因为缺人,导致分到的田地格外多,甚至还种不完。

    这下不用等裴清接着说,皇帝自己就想到了王朝末期,百姓人数不断增长,可人多了,这地却不会多,分到每人头上的就少了。

    “陛下,不止如此,越是到了王朝末期,土地兼并就越发严重,百姓占有的土地反而越来越少,而豪门大户占有的土地却越来越多,可百姓的土地会老实交税,而豪门大户逃税避税,手段层出不穷,这也是人地矛盾的表现之一。”

    交税这点刚才也是没有人说的,皇帝听到这里脸色不由得沉了下来。

    而随着裴清的讲解,皇帝仿佛看到一个新生的王朝蓬勃生长,可随着时间推移,大树长得越来越大了,枝繁叶茂,可树身上的蛀虫也是越来越多,蛀空了树心,啃噬树根,大树摇摇欲坠,最后不堪重负,彻底倒下。

    安朝和夏朝虽说结束的时候是一片狼藉,可是开国之初也是兴盛无比,谁也想不到结束时会那般凄惨。

    皇帝下意识地想到了大盛,大盛如今也是一片兴旺无比,不是皇帝自恋,他自觉可以让大盛在他手中走向盛世,一开始他可能没有这个自信,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他越来越自信了。

    可是这点自信在如今却有些被打击到了,皇帝按照裴清说的推理了一番,发现哪怕大盛的盛世可能会好些,可依照前朝的发展,大抵也是逃脱不出灭亡的规律。

    第145章 第 145 章

    皇帝以前是做好了面对大盛灭亡的准备, 可做好准备和真的推测出了灭亡结果还是不一样的。

    做好准备是感觉无能为力,可是按照原因推测出结果,皇帝就想要再扶大盛一把。

    如果此时已经是朝代末期, 或者中后期了,皇帝也没有太多的想法, 那时候想改就太难了, 可能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时候,朝中的利益集团也太多了, 一般情况下, 将利益分出去很容易,可是想将利益收回来就很难了。

    哪怕是皇帝,想要收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改革失败的案例。

    可如今不过开国之初,朝中重臣和世家大族还没有攫取多少利益, 哪怕他立下法令不让他们巧取豪夺,或许会受到阻拦,可没有到手的利益,阻拦的人也不会太多, 阻拦力度总比从他们手中收回利益要轻得多。

    只是要如何遏制住土地兼并继续发展下去,皇帝深吸口气, 感觉到千难万难, 毕竟他在世时, 或者太子继位后还是可以拦住的,可若是没有长久的方案, 后续还是会控制不住。

    不过面对困难, 皇帝是感觉到了压力,可也有些动力了。

    登基这么些年, 虽然皇帝不觉得自己懈怠了,可是随着四海升平,还是在不知不觉间有些放松了自己,只是外在看起来还没什么变化。

    可如今,皇帝再次感受到了一股冲劲,就像他刚刚登基时那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大盛建设得更好,若是他当真可以解决裴清提出的问题,甚至不是解决,只是延迟,说不定大盛便能成为古往今来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了。

    而他,自然也能盖压诸多帝王。

    裴清说完了事也就该离开了,皇帝也没有多留,他脑子现在还有点乱,还是要自己好好地捋一捋,等捋清楚了才好再和裴清商讨。

    或者说,这事不能只找裴清商讨,皇帝觉得单靠自己想解决问题还不够,还是得召集心腹才能确定办法。

    而裴清……

    皇帝想到自己召裴清来之前的预感,忍不住叹了口气,还真是让他猜对了,心底又有了些无奈。

    皇帝一时间都不知道要怎么说裴清了,若是其他人被他这样看重,和其他皇子交好,自身才能也出众,尾巴都要翘到天上去了,可偏偏裴清就看着很是平和,仿佛一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傲气。

    可这看着平和,与人交好,裴清又偏偏总是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格外地得罪其他人,这得罪人的力度可比裴清日常傲气得罪人要大得多。

    皇帝又不自觉地叹了口气,这裴清还是年轻,还是要他多护着点,不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皇帝想了想还是决定先不喊裴清,等问过重臣后再去找裴清,不让他太显眼了,不然暴露了不太好。

    皇帝不再去想裴清,转而想到了土地兼并上,只是想要解决土地兼并,皇帝脑中想过诸多蛀虫,只感觉一阵心烦,这些蛀虫可不好解决。

    皇帝心烦了一阵,正巧厉王来了,看到爱子过来,皇帝放下了心事,高兴地和厉王聊起来,话题一聊就来到了封地上。

    皇帝迟迟没有给厉王安排封地,就是想让厉王在京都多待一阵子,可厉王的年纪也这么大了,再不去封地也不太好。

    可……

    皇帝思绪顿住,猛地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作为亲王,厉王的封地绝对不会小,哪怕是为了太子,不会将厉王封到极其富庶的地方,可也不会封到太过偏远的地界去,那这岂不是也算是占了百姓的土地,也算是土地兼并了。

    放在平时皇帝可是不会这样想的,毕竟自古以来,皇子封王后都是有封地,得宠的皇子给的封地更是好得不行,哪里会去想这是不是土地兼并。

    可今天皇帝才和裴清聊过,也知道了土地兼并的危险性,正是敏锐之际,这一聊封地,就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

    皇帝不光是想到了这个,还下意识地想到了他的那些皇子,作为皇子,基本上都是要封王的,而这封王后,封地不论大小,也都是要给的。

    皇帝还想到了太上皇,自从退位之后,太上皇便定居永安宫,也生了不少子嗣,而这些弟弟也基本上是要获得一些封地的,皇帝不能不给。

    再想想这些子嗣的数量,再想想自己的儿子数量,皇帝下意识地想到裴清画的那张地图,大盛的面积也就那些,将这些王封出去,皇帝一阵头晕目眩,感觉压力巨大。

    这要遏制土地兼并,世家勋贵那边还没有想到办法解决,就发现自家藏了一个大雷,这……

    皇帝清楚,若是皇室不控制住,只去管束世家勋贵,那怕是管不了太多,哪怕他在时可以管住,后面怕是也管不住。

    可不给封地,皇帝看着眼前的厉王,有些不忍心,也不舍得,一个亲王没有封地那算什么亲王。

    更何况,没有封地,这子孙后代要如何过呢,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就算他给的赏赐再多,那也是无源之水,不能长久。

    皇帝突然沉默下来,厉王有些不解,可是看皇帝陷入思考的样子,厉王也没有开口惊扰,而是安静地坐在一边。

    ……

    为了这件事,皇帝愁了好些天,越发感觉遏制土地兼并这事极其难办,他要先管住了自己,才好去管住别人,可这管住自己何其难也。

    可同时,皇帝也越发地清楚,这事恐怕也只能从他手中控制住,若是拖到了下一代,太子怕是管不住的。

    若是他动手,一些亲王是他儿子,做老子的怎么安排,就算他们不满,也不敢做什么,可要换了太子,那就麻烦了,多少会心里不服气,指不定就是一场祸乱。

    更别说太上皇的那些子嗣了,他们算是太子的叔叔,长辈名分在这里,太子要做点什么就更加不容易,也容易被人指指点点,而换作是他……

    这些子嗣都还小,而太上皇的身体虽然也不错,可也撑不到他们长大,那封地的事就有说头了,长兄如父,他怎么安排,其他人还不得乖乖听,谁敢有怪话。

    越是想得明白,皇帝就越感觉肩上的担子极重,如果他不想让太子日后为难,也就只能在他这一代解决问题了,越拖到后面问题越难解决。

    因为过于心烦意乱,皇帝也略微表现出了一点,不过被他喊过去的大臣都以为是在为小冰河期烦躁,都没有太在意,只有邓元隐隐猜出了一点,无奈之余也有点好奇裴清这次又是说了什么。

    不过很快,邓元就没有心思去想这些事了,科举一事公示天下,从京都开始朝着大盛国土传播开来,天下响动。

    一些有点权势富贵的人,其实一开始就听说了朝廷的动静,只是还不确定真假,也不确定是否真的会推行。

    毕竟人都不傻,自然清楚这个新政是从一部分人手中将利益抢了过来,既然是抢,那肯定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尽管他们是很希望能成功的,可随着时间推移,这说着科举的事却一直没有成,也不由得让他们有些忐忑了。

    虽然这些人也是想要在其中帮扶一把的,事关自己利益,只是他们想要掺和到国家大事上还没有这个能力,只能敲敲边鼓,寄希望于皇帝能够做成这事。

    孟家是商户人家,靠着行商也算是赚了些家资,和普通人相比日子是过得轻松惬意了不少,可归根结底也是普通人家,若是遇到有心刁难的小官小吏,也不得不掏出银子去平事。

    若只是如此也就还好,可偏偏本地还有一个小世家存在,虽说落魄了,也用经商为生,可也有点官场上的人脉,尽管没有什么大本事,可是狐假虎威一番,欺压孟家倒是能行的。

    对方若是欺压的太狠了,如今官场还算清正,闹得过分被报官后确实不好压住,可偏偏这小世家拿捏分寸恰到好处,虽然挖肉,可给孟家的伤又不是很重,还不至于让孟家和他拼了,只能一忍再忍,不好起纷争。

    而后隐隐听说了科举的事,孟家就一直关注着这事,期待不已,还勒令族中子弟专心读书,为以后做准备,只是这读书都读了许久了,还没有见朝廷有下文,最近就又有些松懈了。

    毕竟读书也是个苦差事,真心热爱念书的人还是少,更别说孟家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可家中子弟的日子也是舒舒服服的,如果不是孟家族长强行要求他们念书,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坚持下去,而看到孟家族长松懈,自然也就放松了要求。

    可现在,孟家族长听到从京都传回来的消息,一蹦三尺高,难得激动到这般模样,掉头就去了族中的私塾,一看孟家子弟念书的惫懒样子,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抄起戒尺就是一顿抽,抽的孟家子弟嗷嗷叫。

    一开始孟家子弟还有点不服气,毕竟这些天都是这样松懈着过来的,孟家族长之前没说什么,怎么现在就变了。

    可等他们从孟家族长口中得知了科举的消息,一个个的都瞪大了眼睛,也不敢再质问什么,他们都清楚所谓的科举到底是有多重要。

    而负责教导孟家子弟的教书师傅也是瞪大了眼睛,激动得不行,激动之余看看手中的书本,当即就和孟家请辞,他要去看看这科举的要求。

    虽然对方没有说若是自己也符合科举要求,就要辞工走人,可孟家族长也是看出了这种可能,换作是他,若是得知自己能参加考试去当官,自然也不愿意被不想干的事情打扰。

    得到了孟家族长的应允后,教书先生匆匆离开,按照孟家族长的说法匆匆赶到县衙门口的公告区,想看看朝廷告示到底是如何安排这科举的。

    孟家小辈激动了一阵,忽然看到桌案上的课业,忽然又平静了下来。

    孟家族长有些不解,这刚才不是还挺振奋的样子,怎么一下子就萎靡了。

    “族长,我们这课业不过是最近才开始学的,也没有学多少,哪怕现在拼了命地学也比不过那些一开始就刻苦努力的学子吧?”孟长遗憾道。

    虽然不知道科举要考什么,可大抵不过就是儒家经典,他们学这个可不太行,还要去和天下学子竞争,那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况且他们也能猜到,作为这最开始的一届科举,参与考试的学子定然是这几十年的人才,这么多人才汇聚到一起,他们更加是比不过的。

    其他孟家子弟闻言也是叹息不已,其实他们松懈下来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没有努力过还可以幻想自己是这方面的天才,之所以做得不好是因为没有学习过,或者说没有努力学过,努力了就会有成果。

    可是真等他们努力过了,才知道他们在这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天赋,或许努力个几十年才能顶得上别人十几年的功夫,若是科举已经进行过很多届,他们还能有信心靠着努力把自己磨上去点,可这第一届,甚至往后几届,那参与科举的人才不知道多少,他们哪里比得过。

    与其将时间放在这里蹉跎,不如用在别的地方,或许会更好。

    孟家族长孟超闻言皱眉,算是有些理解孟长他们为何这样的丧气,若是真是考儒家经典,孟超也没有什么信心,毕竟他们这么匆匆学过的能力怎么可能抵得过其他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要真能抵得过,那也得是非同一般的天才才能做到。

    只是,这科举偏偏可以不考这个呢?

    想到自己听到的消息,孟超心猛地跳了几下,孟超不清楚这样的考法能维持多久,毕竟多少有些偏了,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可只要这门科举还在,那就是他孟家子弟的青云梯。

    “你们觉得这科举就是考儒家经典?就不能考别的?”孟超问道。

    “不考这个还能考……”孟长下意识反问,儒家经典可是当世显学,怎么可能弃儒家经典而选其他,不说皇帝会不会这么做,就算皇帝愿意,其他人也不太可能同意啊。

    哪怕是皇帝,在儒家的势力面前,也是需要低一低头的。

    孟长说到一半,忽然意识到孟超的语气不太对劲,身子僵住,仔细看向孟超,心中忐忑,莫非还能考别的?

    “不错,这科举考试是分科的,其中就有算学,我孟家子弟难道还会怕这个不成?”孟超笑道。

    孟长这才发现自己刚刚居然直接问了出来,来不及尴尬,就被孟超的话所吸引了注意力,着急问道:“叔父,此言当真?”

    不怪孟长激动,他自幼算学天赋就极高,家中的账目他随便扫上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来,之前还靠着自己的算学能力抓出一个吃里爬外的掌柜,可以说在算学上,孟长是有足够的自信。

    若是科举考试当真是考算学,孟长虽说不至于傲气地觉得自己可以拔得头筹,可是名列前茅他还是有信心的。

    而其他孟家子弟也都激动了起来,他们的算学天赋也都不错,或许不如孟长,可在孟家耳濡目染下,也算学得不错,若是能得个好名次,那也不错啊。

    看着众多子弟激动的样子,孟超有些欣慰,却也补充了一句:“算学是会考,占比也大,可按照朝廷公告说的,这算学要好,可一些其他的科目也是要及格才算过关。”

    这话犹如一盆冷水,直接让孟家子弟又清醒了过来,仔细地询问起来,才得知这所谓的及格难度并不高,不是从多少人中取多少人,而是会给一个固定的分数,他们是要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其他人比,这才让孟家子弟安心下来。

    “行了,这事和你们说过了,你们就要好好地学,别算学上去了,却因为别的不及格被刷下来,那就错失大好机会。”孟超叮嘱道。

    这第一次的科举必然是不一般的,他们若是考上了,这第一批的官职应该是不错的,毕竟前面没有人占位置,而等到后面的几届,朝廷的官位恐怕就没有那么多那么好了。

    孟家子弟一个激灵,都意识到了这点,一个个猛点头表示会好好读书,这次要拼尽全力考上。

    孟超见到孟家子弟都是如此态度,也是欣慰不已,也转身出门,准备再去给他们找个新的教书师傅,只是看着孟家子弟昂扬的态度,孟超也有些心动,他的年岁也不算多大,能不能也去考?

    第146章 第 146 章

    像孟家这样激动的人家不在少数, 但凡是收到了科举的消息,又知晓科举重要性,没有人能不激动的。

    哪怕是普通百姓还不太清楚科举的深远意义, 可也清楚这是家中孩子的一条路,以前像他们这样的人家, 想让家中子弟当官, 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就算偶尔有一两个真能当上官, 那也是祖坟冒青烟似的运气, 谁都没有那么自信,觉得这个运气会落到自家头上。

    可现在,虽说还有学业上的困难在,可好歹是能看到一条大路,别管这路上竞争的人有多少, 好歹是有路了。

    一时之间,随着科举制的消息越传越广,很多人对学业越发地重视起来,那些擅长教导弟子的师傅也极为受追捧。

    只不过这些师傅有些自觉年纪大了, 对于科举考试的结果也不太抱有希望,觉得教一教弟子, 多赚点银子也挺好的, 可有些却也是想着要好好地考上一考。

    尤其是距离科举考试的时间也就一年多的样子, 这个时间看着多,可等他们准备一番, 然后去京都, 路上消耗的时间加一起,时间也算不得多少了。

    若是不好好准备, 要是错失了这次机会,那定然是要抱憾终身的。

    因为想要自己去考科举的人太多了,好的师傅一时间极其抢手。

    不光是好师傅抢手,符合科举要求的书籍更是炙手可热,以往算学农学墨家学说的书籍都属于放在书坊没有什么人过目的书。

    又因为没有什么人乐意买,哪怕印刷术提升后,印刷成本低了,可没有人买,印刷的成本自然还是会提高,而成本一高售价也高了,就越是没有人乐意买,恶性循环之下,这些书籍更是塞在书坊的边边角角,没有什么人能看到。

    可随着科举的消息公布出来,这些偏门书籍都炙手可热起来。

    有些人是真的想去考这科,可有的人就是想走捷径了,毕竟儒学算是当世显学,学的人多,竞争也大,可算学农学墨家学说就有些偏了,学的人也少,可给出的录取名额却不少。

    虽然看着和儒学比起来,录取人数稍微少了一些,可换算成人均录取数,竞争压力可小太多了,有人就想走这条捷径。

    其实这也是皇帝和朝臣商议之后特意安排好的,就是要让其他人看到这条路,才能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去学农学算学了,也更方便找到这方面的人才,也不至于让这方面的人才被埋没了。

    至于说会不会招到不合适的人才,皇帝并不担心,真没有天赋的话,就算临时抱佛脚,那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就算真录取上了,那还有实际考核呢,又不是考上了就彻底无忧了,总是能筛出沙子。

    这样想法的人一多,偏门书籍买的人就多了,买的人一多,也逐渐形成了风潮,毕竟人人都知道儒学考试的竞争是最大的,不是谁都对自己自信满满,那能有一条退路,岂不是更好,完全没有想过这样分散注意力是不是让自己录取的概率更低了。

    一些书坊看着店外挥舞着银子购书的客人垂涎三尺,只可惜书坊内的书就那些,想赚这笔钱也不行。

    而与之相反的是裴清名下的书坊,印刷了不少这类书籍,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如果这些书印刷量小,成本还是高的,只是裴清印刷的数目不少,就将印书的成本压了下去,售价虽然稍稍降了一些,可其中的利润却也更高了。

    裴清一开始还不知道这件事,直到书坊的掌柜将账本收益送来,他才知道这个情况。

    裴清听到消息后愣住,他之所以印刷这些书籍倒不是猜到能赚钱,而是想着多印刷点,降低价格后说不定能吸引一些人买,让更多人对这些感兴趣,没想到居然这么巧合,就又赚了一笔。

    裴清开始可以想着就算亏本,也亏不了太多,再说他也有别的产业,就算亏一点也不怕,不曾想最后居然还能赚钱。

    掌柜的对裴清更是钦佩无比,原本裴清这么安排下去的时候,他还担心裴清为此亏了,现在看来裴清怕是早有预料。

    面对掌柜钦佩的眼神,裴清想要解释又不知道要怎么解释,最主要的是,他这么一解释,总感觉自己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错觉。

    不光是掌柜的这样想,一些书坊在知晓这点也是这般猜想的,尽管这些书坊背后也或多或少有些官员的人脉,也知晓一些科举的信息,如果他们有这份心,也是能赚这份钱的。

    之所以没有赚上,不过是因为既没有善心,也没有敏锐的嗅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裴清赚到这笔钱。

    等他们这时候反应过来,想要赶紧印刷一批书籍出来售卖,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成本还要抬高,真等他们印刷出来,市场也就没了。

    因为嫉妒裴清这次赚得多,就有人开始说闲话了,觉得裴清和皇帝太子亲近,肯定是得到了什么内幕消息,不然怎么可能印刷这一大批的书籍来呢,刚好就撞上市场变大。

    只是流言传出来,首先不相信的就是买书的人了,因为农学算学书的稀少,不少人找了好些书坊都没有买到,最后在裴家书坊里买到了书,价格比别家书坊还要低一些,他们感激都来不及,怎么会觉得裴家书坊是趁机赚他们的钱。

    真要是得到了什么内幕消息,想从中赚钱,那这书籍的价格也不该是现在的价格,怎么都要提高一些。

    毕竟现在是供不应求的时间段,其他书坊想要供应上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裴家书坊就算将书价再翻个几倍,他们为了节省这点时间也是会买的,那赚的岂不是比现在更多。

    这个推断一出来,那些流言也顿时没有什么市场了,毕竟两边一对比就显出流言的无脑来了。

    这样的流言没有对裴清造成什么影响,也不太能传到裴清的耳中,不过就算是没有听到,可在看到利润的时候,裴清就猜到会有人说闲话了。

    虽说他是问心无愧,可看着也确实有点凑巧了。

    而且就算不为了这些流言,裴清也打算做点什么,毕竟这些书籍他本意是想造福他人,却不想反而多赚了些钱,既然是为了造福他人而印书,那这赚的钱也应该拿出来了。

    至于要做什么,裴清早有准备,只不过这事不能由他来出头,若是他来出头,就有点收揽人心的味道了。

    裴清入宫见皇帝。

    皇帝听到裴清要来的消息,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有了前几次的经验,皇帝对于裴清入宫见他,尤其是这种明显有事的情况都有了心理阴影,生怕又是什么大事,如果可以不见的话,皇帝都不想见裴清。

    可皇帝也清楚不可能不见,深吸口气才让内侍宣裴清进殿。

    内侍注意到皇帝的神情变化,对裴清也有几分佩服,这满朝文武,能让皇帝展现如此态度的也就只有裴清一人了。

    裴清还不知道自己都让皇帝有了心理阴影,进殿行礼后抬头,就发现皇帝的脸色似乎有点差,下意识关心了一句。

    皇帝嘴角微抽,他的脸色差那还不是因为裴清,不说裴清入宫给他的惊吓,就他这些天,处理朝政之余就时不时地想起裴清说的土地兼并,哪怕知道急不来,可还是不时的发愁,脸色怎么可能好看。

    只是对上裴清关切的眼神,皇帝也知道裴清大概是不清楚这点,是在真心关心他,而不是阴阳怪气。

    皇帝略过这个话题,直接问裴清入宫是为了什么事,皇帝实在是没有闲心和裴清绕弯子了。

    裴清有些意外皇帝今天居然这么爽快,既然皇帝爽快,那他也不纠结了,直接将他进宫来的来意说了出来。

    皇帝听完裴清的话松了口气,还好不是什么要命的话题,不过是给参加科举的学子一些便利,这也没有什么。

    皇帝对于一些风言风语也是有所耳闻的,猜测裴清大概也是听到了这些流言,才想着要做些事证明自己,不由得有些好笑,感叹裴清还是少年性子,受不得一点委屈,若是换个人,就这样赚到银子了,哪里会去管这些事。

    不过裴清越是表现出这种性子来,皇帝越是喜爱,毕竟他身边已经很少能见到这般澄澈的心性了。

    皇帝没有问裴清为什么不直接去做,因为他稍微想一下就反应过来,这次来的学子定然是有不少能当官的,甚至可以说在第一届科举中能当官的学子,个个都是难得的英才,没有意外的话,其中不少人都能在随后的十几年、几十年里,官职不断提高。

    若是裴清真直接去给便利,那就是有预谋地施恩了,哪怕他知晓裴清没有什么恶意,可也很容易在心底留一根刺,而裴清进宫来和他说清楚这事,还要将银子交到他手上,让他以皇帝的名义去施恩,这就很好了。

    若是能多些像裴清这样的臣子,这朝堂……

    皇帝顿住,想起裴清说过的事,忽然打了个寒战,感觉像裴清这样的臣子还是别来太多的好,这要是来了太多,他怕是有些吃不消了。

    为了以防万一裴清又给他来个惊喜,皇帝追问了几句,确定除了这件事外,裴清没有其他事了,这才松了口气,然后才和裴清说起给穷困的入京学子便利的事来。

    皇帝也清楚,这京都定居最不易的就是吃住了,或者说吃都还好,住才是最麻烦的事。

    原本京都的房价和租赁价格都不算太高,可是随着京都的人越来越多,住房方面的价格也是越来越高了,而进京科举的学子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住房价格定然是会水涨船高,若不安排一下,指不定一些比较穷困的学子就住不起了。

    随着交谈深入,皇帝越发意识到靠着裴清的这些银子恐怕还不够,怕是朝廷还要再补点,不然这第一届科举怕是要出问题。

    而且这事还要快点安排下去,不然时间恐怕都不够用了。

    皇帝忽然有些庆幸,还好裴清来找他说了这事,不然的话,怕是等学子都朝京都来了,朝廷怕是才反应过来,可等那个时候,想要安置好学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面对皇帝的夸赞,裴清有点不好意思,摇了摇头道:“陛下,其实臣之所以想要帮扶这贫困学子,其实也是有别的考虑。”

    皇帝听到裴清这么一说,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第147章 第 147 章

    “什么考虑?”皇帝沉默了半晌, 问道。

    “陛下,若是朝廷不能帮这些贫困学子考科举,那自然会有有心人去扶持他们。”裴清正色道。

    他想做这事也是想到了一些官商勾结的例子, 尤其是明朝的例子,更是触目惊心, 虽说在大盛大概是成不了明朝那般严重的后果, 但是让别有用心的去资助考生,肯定是会扰乱官场秩序的。

    徇私枉法都是从小事做起, 而只要有了漏洞, 那疏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最好还是在事情没有开始前就挡住这点。

    为了避免皇帝觉得这事不够严重,裴清还举了几个有可能的例子,将明代的事情稍微换一下,转成他猜测的一种可能性。

    皇帝本来还觉得裴清有些小题大做, 这种敬献一直不少见,何至于此。

    可听着裴清举的例子,皇帝猛地发现了一个他疏忽了的点,以往能当官的人没有几个是真贫困的, 就算是寒门,那也不至于到缺钱用的地步, 自然也不可能被敬献的那些钱财迷了眼睛。

    可这科举出现, 是只论才华不论出身的, 哪怕是家中贫困的人家,也是可能出骄子的。

    能考上科举的人才华自然是不缺的, 当上官之后, 大盛给的俸禄也很足,也能让他们过得舒服, 可在他们没有当上官之前,这一段时间是会比较艰难,也容易被人乘虚而入。

    毕竟这时候其他人资助他们,那叫雪中送炭,若是对恩人过于冷淡了,那就叫忘恩负义,当官后尤其是要注重名声,真背负了这么个名声,那就不好听了。

    可若是亲近了,万一对方试图让他做点什么徇私之事,也是不好彻底拒绝。

    皇帝往深处想了想,发觉这事不光是富商可以做,世家要是愿意放下身段,也是可以做的,那到时候那些学子就和世家绑在了一起,他原本的目的就不好达成了,或者说想要达成目的,需要的时间会更多,而这时间一多就容易生变。

    皇帝立刻意识到,朝廷这边需要赶紧行动起来了,就算这一届科举,能来参加的人中穷困者占少数,可等到下一届科举,指不定就要多起来了,若是不早早做好准备,就要来不及了。

    皇帝无奈地看了裴清一眼,虽然这事没有他预料得那么可怕,可也是要让人忙起来了,他本就忙碌,这下恐怕更是要忙得停不下来了。

    一想到自己如此忙碌,再看看裴清,将事情交到他手上,对方就无事一身轻,更是让皇帝都有些嫉妒了。

    这年纪轻轻的,无所事事怎么能行!

    裴清还不知道皇帝对他的羡慕嫉妒,说完事后就照常准备离开了,然后就被皇帝一把揪住,让他也参与进对贫困学子的资助当中来。

    皇帝振振有词:“这事是你先提出来的,其他大臣却没有提出来,说明他们不如你了解,想得也不如你深,你参与进来能事半功倍。”

    裴清还能说什么,就算他不想干活,可是事情是提出来的,他不干活也说不过去。

    而且说到底,裴清也是想要从中出点力的,朝中官员对这事也不算太了解,指不定就会弄出什么漏洞来,他别的经验不多,前世网上看到的钻空子例子比较多,应该能帮上点忙。

    邓元被皇帝叫来时还有些发懵,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要知道为了科举的事,户部也是忙得不行,要举办这么一场大考,其中的花费也不小,加上这段时间各种杂七杂八的琐事,户部上下可谓是都快要忙倒了,他作为户部尚书更是被各部纠缠,劳心劳力。

    这被皇帝特意喊过来,肯定又是有要紧事需要户部来办,如果不是知道现在是紧要关头,邓元都想撂挑子不干了,这简直就是把人当牛马使唤。

    不对,牛马都没有这么累,邓元可清楚农人有多爱惜牛,生怕自家的牛累着了,好吃好喝的供着,牛累了更是赶紧让牛休息,至于马就更别提了,都是当宝贝一样呵护着的,哪里有他这么辛苦。

    一进殿,邓元就看到了一边的裴清,还没有听皇帝说什么,邓元就怀疑事情是裴清弄出来的,而听完皇帝的吩咐,邓元看着一脸无辜的裴清,嘴角抽搐。

    他就知道。

    以往裴清出主意后,折腾得好歹是文武百官,怎么这次就单单户部享受这种待遇呢?

    邓元不能理解了,尤其是户部本就忙得不行,现在又多了个任务,这任务还不是那么好完成的,邓元光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容易让人动手脚的地方了,这要是管得不严,有人中饱私囊,那到时候挨得骂肯定不小。

    这件事就属于是做得好会被人夸,但是被夸的对象是皇帝,和他们这些臣子关系不大,可要是做得不好,哪里出了纰漏,那挨骂的就是他们这些做事的人了,这骂名还不小。

    邓元一时间压力巨大,不是他没有自信,实在是这银子太容易被人盯上了,给贫困学子的银子,这中间有什么疏漏就能被人拿走,偏偏这些学子还不一定敢揭发出来,这要管住可太辛苦了。

    邓元正发愁之际,就听到皇帝说裴清也要跟着一起处理这桩事,让他带裴清回户部好好商讨一下。

    邓元愣住,转头看向裴清,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原本被政务压弯的腰看着瞬间就挺起了不少。

    好家伙,裴清这下是自食苦果了。

    邓元很想不幸灾乐祸,可是嘴角的笑意一点都压不住,裴清可是坑了他们太多人了,现在提出问题来,把自己也给坑害了,这就很妙。

    裴清对上邓元脸上的疲倦,本来还不觉得有什么,现在突然一阵心虚。

    裴清自然清楚户部最近在忙什么,可以说户部额外添加的任务基本是拜他所赐,或者说整个朝堂多出来的一些任务都是他弄出来的。

    皇帝看着邓元的情绪变化,差点没忍住笑出来,他就知道,不会是他一个人对裴清有意见了,现在看来,邓元也是有意见了。

    皇帝催促着邓元带着裴清去干活,邓元应声,然后就拉着裴清前往户部。

    不过半路,邓元又去喊了礼部尚书,让人过来一起商量这资助金的事。

    礼部最近也很忙,一是为了忙科举的事,这算是礼部这段时间最忙的一件事,其次就是考虑官船出海的话,面对诸多小国部落,大盛的人要如何应对,这一切都要定下规章制度。

    可偏偏以往是没有这个先例的,都是海外小国到大盛来朝拜,大盛官船去海外的情况没有,这要从无到有,只能不断地翻阅典籍,试图从中找到一些依据,不然若是胡乱搞一番,那丢的就是大盛的脸了,这么一折腾,礼部官员一宿宿地睡不好,梦里都是在翻阅典籍。

    礼部尚书也不例外,他倒是不用太翻阅典籍,可是最后酌定的人是他,更是纠结万分,一脸疲容。

    得知邓元找上门来是因为裴清又给礼部找了份任务,礼部尚书盯着裴清看了好一会,看得裴清后背发凉,才听到对方应了一声。

    而一旁听到情况的礼部官员也都是直勾勾地看着裴清,眼神哀怨得不行,唯一让他们有几分欣慰的是,好歹这事裴清也要做,而不是甩下包袱就跑。

    邓元虽然不太了解礼部尚书,可也知道对方是个端方君子,而裴清能逼得对方如此,足以证明他弄出来的那些事让对方有多累了。

    邓元想想整个六部,大概也就只有兵部和刑部现在是安生的,户部礼部和工部就不说了,一直是被裴清折腾的,吏部本来和裴清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可是一通科举弄出来,吏部也被牵了进来,政务量加大。

    邓元一时间都有点佩服裴清了,这明明不在朝堂任官,却影响了整个朝堂,恐怕也就裴清这一个人吧。

    回到户部,邓元和礼部尚书都没有开口,而是看起了裴清写好的文书。

    裴清没事就只好坐到一边喝茶,他这次和皇帝说的话也是挺多的,说的时候不觉得,这过了一会儿就感觉口渴得不行。

    邓元看着文书,一抬头看到裴清放松地喝着茶,嘴角微抽,见不得他这么清闲,赶紧让裴清过来给他们好好地讲解一下这个资助的具体流程,看看朝廷能不能这么办。

    这不光是邓元想要省事,也是因为他对裴清的信任,若是其他人,他不会这么相信,可对于裴清,在新想法这方面,邓元还是很相信他的。

    礼部尚书也没有说什么,安静地等着裴清讲解。

    裴清摇摇头,解释道:“我这方案只适合个人对学子的资助,若是朝廷要资助学子的话,可以做得更多。”

    裴清思考了一番,将古代的廪米廪银和官学制度说了出来,这算是对于学子的日常生活以及教育的扶持了。

    这个建议说完,邓元和礼部尚书对视一眼,都感觉有些意外,没想到裴清居然这么快就想出了个新鲜主意,而且这主意还有很强的可行性。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制度适合科举制进行了很多年,才能采取这些措施,现在要用的话就不太合适了。

    “这个建议不错,不过现在不太适合,我等先记下来呈给陛下,之后再考虑。”邓元说道。

    裴清也没有反对意见,他说完建议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然后接着说下一个方案。

    “穷家富路,哪怕学子家中贫困,可若是待在当地,只要不出意外,开销也不会很大的,只是一旦进京赶考,路上的花费绝对不低,要是没有银子的话,说不定在路上还会出事,朝廷资助的话,是不是可以发一些驿券和路费。”

    这个建议让两人比较心动,这驿券虽说是要花钱的,可这东西也没有什么人会去倒卖,毕竟一般人不至于买这些,至于需要常用的,也不太敢用可能有问题的驿券。

    至于说路费什么的,还可以再考虑。

    裴清接下来又说了好几个主意,大部分都是他浏览历史书籍时见过的一些措施,不光是给贫困学子方便,也给一些出身低微的学子方便。

    裴清越说越多,想到一个主意就说出来,都有些忘记这是在给贫困学子资助想办法。

    邓元原本想要提醒一下裴清,毕竟这要是和他说,话题分散也就算了,可这旁边还有个礼部尚书,还是要注意点的。

    然而还没有等邓元开口,礼部尚书先拦住他了,奋笔疾书,将裴清说的主意全都记了下来。裴清说的这些虽然和资助话题无关,却是和科举有极大关系,也算是减轻了礼部的任务。

    第148章 第 148 章

    等到裴清说完, 礼部尚书看着他记录下来的内容,脸上的笑容多了,看向裴清的眼神也变得温和了许多, 裴清这一说可是给礼部省了不少事。

    邓元本来没什么特殊的感受,毕竟被裴清弄的工作任务多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只是看到礼部尚书的表情, 顿时有些不乐意了。

    按理来说裴清明明是和他们户部关系好,怎么反而先让礼部给占到了便宜, 他们户部什么好处都没有。

    礼部尚书注意到了邓元的眼神, 微微一笑,拿起记录的纸张,表示自己要回去和下属商量一下,就优哉游哉地走了,只留在裴清和邓元在屋内对视。

    “行了, 你刚才给礼部出了那么多主意,现在,你也赶紧给户部出出主意,我也不要你给户部别人政务想办法, 就这资助学子的事,你给我好好出主意。”邓元紧盯着裴清道, 裴清硬是从中听出了酸溜溜的味道。

    裴清有些尴尬地低咳了一声, 回想一下他刚才说的话, 似乎确实是对户部和礼部有些厚此薄彼了,赶紧又想办法给户部出了些主意。

    裴清对于资助金的发放流程是给了一些建议, 但是具体发放的人手和过程会如何还不算很清楚, 所以裴清也只能从流程中想些主意了,好在他以前看过的防腐手段挺多的, 虽说用在这上面有些大材小用,但是确实有效。

    邓元也学着礼部尚书的样子将裴清说的建议都给记录了下来,这一记就发现裴清脑子里的主意可真是太多了,他之前愁的是要如何防备贪腐,而现在似乎变了,变成该选择哪种方法来防备贪腐,这方法太多了也让人有些纠结起来。

    不是他没有定性,实在是裴清给出的方法看着都不错,还挺新鲜的,让他哪种都想要试试看。

    只是一个贫困学子的资助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手段来防备,用一种就够了,多用几种是浪费人力物力。

    想到这,邓元有些无奈地看了裴清一眼,高兴裴清这么出力,可也没想到裴清居然这么能出力,反而让事情变得麻烦起来了。

    看着裴清说完就拿起茶水猛灌,一副说到口干舌燥的样子,邓元也没有再说什么,让裴清赶紧回去休息一下,这忙得也够多了,别累着了。

    “真不用我再待一会吗?”虽然有点累,但是裴清自我感觉还不错,看邓元一副怕他累坏了的样子,问道。

    “行了,你这说得也差不多了,这么多方法我也要再仔细看看,也没你什么事,还是回去歇着吧,指不定明日还要找你过来呢。”邓元说道,不过后面这半句,邓元也只是安慰下裴清的,毕竟裴清写得这么清楚了,之后应该也没有他什么事了,现在这样说只是想让裴清安心回去歇着。

    果然,听邓元这么一说,裴清也不客气了,赶紧回府去了,这要是只在官署待一天,那多辛苦一下也无妨,可要是多待几天的话,那还是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等裴清离开后,邓元继续欣赏裴清说出来的这些防腐手段,越看越欣喜,只是看着看着,邓元忽然感觉这些防腐手段不光是可以用在资助金上,用在朝廷拨出去的其他款项上也可以。

    比如说工部去建一些工程,总是说户部不给拨银子,惹得两部时不时地就要闹一闹矛盾,有时候还要皇帝来调解,可作为户部尚书,邓元觉得户部卡一卡很正常,实在是不卡的话,工部花钱如流水。

    明明事先定好了要多少银子,结果建着建着银子花完了,工程还没有结束,这事做到一半总不能不做下去,户部这边就不得不再给多拨点银子过去,除非工程就这么不做了,不然拖一拖户部拨的银子会更多。

    邓元清楚,在工部尚书手上,这银子应该算不上是被人拿了,而是工程实打实的花超了些,或者说工部担心户部不给拨款,就想着少说点,结果最后还是要那么多银子,可养成这种做到一半找户部拿钱的风气就不好了。

    现在是实打实地花出去了,可以后呢,工部若是养成了这种习惯,邓元怀疑之后就会有人伸手。

    邓元深知人心是经不起试探的,若是让人觉得可以毫不费力地借着工部的名义从户部掏钱,那伸手的欲望就会高涨起来,到时候就不好控制了。

    可有了裴清的主意,做什么之前先出一个账单,什么都写得明明白白的,再去算工部的账单就清楚多了。

    银子是花在哪里,又是哪里多花了,为何多花了,都可以找出来,这账单自然就清楚了,而且账单这么清楚,有人想动手脚也要三思了。

    虽然办法不错,但是邓元也没觉得用这个办法就能挡住所有的贪腐,不过能挡住一部分也就可以了。

    况且这个办法也就是裴清说出来的其中一种,剩下的办法还有很多呢,说不定还能用在别处。

    抱着这个想法,邓元又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还真就被他发现了其他地方的用处,赶紧记录了下来。

    这一天,邓元都是拿着笔不断地记录,时不时兴奋地笑上几声,听到门外的下属有些不明所以,同时感觉后背凉凉。

    因为担心邓元的精神状态,户部的官员没有什么重要的事都不敢来找邓元了,哪怕是有事找过来的,也只是小心地说完事,得到回复后就赶紧离开,不敢耽搁一下。

    只是注意到邓元说完话就执笔继续书写,进来的下属都有些好奇,想知道邓元到底是在写些什么,才会如此入神,还笑得那么的渗人。

    只是好奇归好奇,进来的下属没有一个有胆子去偷看一眼,毕竟不怎么重要的东西他们偷看到了没有什么,可这官署当中很多时候,有些东西不该你看的就不要乱看,不然看了不该看的内容就有危险了。

    若是放在平时,邓元肯定是会发现下属的不对劲,但是他此时完全沉浸在裴清给出的那些防贪方法中,写得不亦乐乎,哪里会注意到下属的情况,就算偶尔发现了不对劲,邓元的注意力也不在他们身上,自然也没有深思下去。

    等到一切都写好了,邓元发现外面天都黑了,六部的官员都走得差不多了,唯独户部的人还一直留在官署没有动。

    原因无他,顶头上司都没有走,你们就走,没有谁会这么没眼色。

    邓元哪里会不懂他们的心思,催促着他们干完了活就赶紧走,别留在官署里,然后才拿起自己刚刚写的内容重新看了起来。

    邓元刚刚完全是沉浸式办公,写得起劲,只想着写好,却没有想过这些方法真实行下去会如何,现在回过神来仔细一看,越看,邓元的神情就越发的微妙起来。

    邓元清楚,裴清说这些的时候应该是没有想要套用到朝廷上来的,毕竟这些方法中不少都是他根据朝堂的实际情况改写了的,哪怕是让裴清看到,或许都只会感觉这些方法有些相似,而不会想到是他之前说的那些办法。

    可邓元总是忍不住就想到裴清之前偷摸着和皇帝说了些什么,然后就让朝堂一阵动荡,这和现在的情况何其相似。

    裴清和自己说了些悄悄话,毕竟他说那些的时候,礼部尚书已经走了,屋内只有他和裴清,这也算是一种悄悄话了,然后等他说完离开,自己这一改写,这些方法要是真的在朝堂上实施开的话,绝对又是一阵动荡了。

    虽说朝廷如今吏治清明,可邓元相信,绝对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清清白白的,定然是有人还在贪腐,只是没有被发现,或者有贪腐之心,但是还没有胆子伸手。

    可一旦这些方法实施下去,那贪腐的难度就高了一大截了,必然会有人找出各种理由来阻拦的,甚至说这些办法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最后终究还是会有人找出漏洞来。

    可是看着手里的文书,邓元又不舍得弃之不用,这些办法是真的有效的,朝廷用上,朝政清明,而落到地方百姓身上,则是让他们少了一层可能遭遇的迫害。

    邓元在官署待了好一会,犹豫再三,还是去找了皇帝。

    邓元之所以这么急迫,还是担心他过一晚上,心底的这股冲劲消失,或许就不敢上书了。

    因为已经有些晚了,皇帝听说邓元过来还有些惊讶,毕竟以往都是他找臣子,很少有臣子晚上来找他的,想到邓元今天的政务,以为对方是来说资助金的事,笑呵呵地接过文书看了起来,却不知道邓元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第149章 第 149 章

    皇帝对这份文书一点警惕心也没有, 毕竟满朝文武除去裴清之外,也没有人给过他那样的惊喜,皇帝自然没有防备。

    看到前面的时候, 皇帝还挺高兴,虽然不知道这文书上的建议是裴清想的, 还是邓元想的, 但是他略微思考,就看出这方法很好, 真要实施起来, 效果肯定不错。

    只是看着看着,皇帝就察觉出一丝不对劲来,这资助金的事有前面这几个办法就够了吧。

    皇帝刚刚拿到文书的时候粗略地翻了一下,他记得这后面似乎还写了不少,本来只是以为邓元写得比较详细, 所以才写了这么多,可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对劲。

    毕竟一个资助金的事,他刚才看过的那几个办法全用上, 都有点杀鸡焉用牛刀的味道,何况后面还有这么多内容。

    被裴清坑了这么几次, 皇帝心里忽然多出了几分不妙的预感, 眼角余光看了眼面前的邓元, 发现邓元和平时比多了几分沉默,更是让他心底的不妙感扩大了。

    莫不是邓元这次也被裴清影响到了?

    皇帝看着手中的文书都有些不想再看下去了, 只是心底潜藏的一点好奇心让他又很想知道邓元这次到底是写了什么, 犹豫再三,还是看了下去。

    皇帝越看越认真, 刚才的那点调侃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看着看着时不时地倒抽一口凉气,然后忍不住抬头看一眼邓元。

    没有看到后面的内容之前,皇帝还觉得这文书起码有裴清一半的功劳,可是看到这后面,皇帝觉得裴清或许是给了点启发,但是方法的具体措施一定是邓元想出来的,其中的行事风格就是邓元一贯的作风,绝对不可能是其他人想的。

    更何况这上面关于银钱的监管机制,若是对朝廷款项的拨付了解不深,一般人也写不出这么细致的方法,能如此了解这些事的人也就只是邓元了。

    可邓元这一写,若是让真的按照邓元写的这般实施出去,邓元怕是……

    皇帝抽了口凉气,这里面的办法,哪怕只是挑一两个出来,换成在朝堂上直接说出来,怕是都要引起哗然,而提出的这个人,会得到一部分朝臣的赞许,可也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排斥,而且这些人的排斥还会表现的很隐晦,而之后的发展就很一目了然。

    表面上自然是不会动什么手脚的,可是私底下会做些什么就不知道了。

    这还只是一两个,而这文书上的办法如此多,这要是全说出去,都不用等到实行,说的那个人必然是会遭到不少人的仇视,皇帝可不觉得这满朝文武都是什么清正廉明之辈。

    至于邓元的户部尚书身份在这里也是不管用的,毕竟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别说是他了,就算这事是周相提出来的,怕也是要得罪不少人。

    而以邓元的身份,得罪了同僚后,若是有人想要动手脚使绊子,却又比较容易,因为邓元执掌户部,就刚好是负责银钱方面的事,稍微有点纰漏也很正常。

    这还是一般情况,若是有人暗地里使坏,那出问题更正常,到时候被人借此诘问邓元,邓元也是麻烦大了。

    皇帝光是想想这文书被朝堂臣子看到后的情形,都有些头疼起来。

    皇帝正头疼中,看着邓元一言不发的样子,差点以为他是看到了裴清,毕竟裴清每次给他说完难题就不吭声了,异常信赖他能处理好的样子。

    只是裴清那是风华正茂的美少年,正值青春,一副信赖的样子也是让人开怀,邓元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这不吭声的样子就像是在甩锅了。

    “邓卿,你……”和裴清学坏了啊!

    皇帝痛心疾首,只是话说到一半还是没有说出来,裴清的事更加要命,不能泄露出去,起码现在还不能,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皇帝并不知道邓元其实已经猜出了些许,不过就算知道了,皇帝也是不会说出来,因为被人猜到是一回事,只要他不说死,那一切都只是猜测,可是他一旦说出来了,那就是定下的结果。

    况且宫中也要小心隔墙有耳,虽说在他身边这样的事应该极少发生,但是也不好说完全没有。

    想到这里,皇帝忽然警觉起来,下意识抬眼看向四周,看到一旁的内侍神情自若,想起这次和裴清来时不一样,裴清是会给他讲解,而邓元这边还没有来得及讲解。

    皇帝遣散内侍,然后看向邓元,问:你可知这些方法若是真用上了,有多少人暗地里会想要找你麻烦吗?

    邓元苦笑一声,这方法是他自己写出来的,能有多得罪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只是这方法写出来,若是不用上,那就是极大的浪费。

    况且正是他看出会有阻力,才更想要实施,此时推行这些方法有阻力,可有陛下在,陛下手腕强硬,群臣当中哪怕有人想要阻拦,可也阻拦不了陛下,可等到以后,想要实行就更难了,不是谁都有当今陛下的手段。

    不是邓元悲观,如今大盛立国不久,朝政还算清明,就算朝中的人有什么小心思,可也都不敢轻易表现出来,这类人也是占少数,可等过些年,这类人的数目就容易变多了,到那时候若是没有办法阻拦他们伸手,怕是朝廷吏治就要慢慢地开始败坏了。

    而用上这些办法,固然不能阻拦一辈子,可也能将这个过程拉长,能拖慢一点就是最大的用处了。

    第150章 第 150 章

    邓元也没有掩饰, 将心底的真实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包括他之前的犹豫纠结,也全都如数说了出来。

    这也算是邓元被裴清影响到的一点, 有时候还是要坦率一些。

    皇帝听完沉默了好一会,看向邓元的目光中有些钦佩, 这样的方法若是由一个不知晓后果的人说出来, 固然也值得佩服,可明知其中危险, 为了大盛能不顾自身安危的人更加值得他敬佩。

    邓元如此为大盛着想, 皇帝也不能没有表示。

    只是能给什么呢?

    皇帝陷入思考中,邓元的情况他也是了解的,和众多大臣相比,生活算得上是清贫了,不然也不至于冬日吃个新鲜蔬菜都要犹豫纠结了, 若是只给一些赏银的话,那就太糟蹋对方的这一番心意了,而且和邓元的付出相比也相差甚多。

    皇帝想了很多奖赏,可都觉得配不上邓元, 抬头向邓元看去,想问问他是有什么想要的, 就看到邓元一脸肃穆, 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接下来的狂风暴雨。

    皇帝愣住, 他想了很多,但是都忽略了这一点, 等这些方法公布下去, 作为提建议的人,邓元怕是……

    可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

    皇帝扪心自问, 其实是有解决办法的,只是这个办法对邓元友好,对皇帝却不太友好了,甚至可以说是会拖其他人下水。

    那就是将这些反贪方法分散开,让其他臣子提出来,这样的话,邓元就不是那么突出了。

    而这件事要是由一个人做的话,那这个人是很危险,可要是分散成好几个人都这么做的话,那危险就小得多了。

    毕竟一个人是好针对的,可要是一群人,针对起来就麻烦了。

    只是要如何让这些人提出这些建议,这倒是件麻烦事了,皇帝有些头疼,他这是又给自己找新问题了,旧问题还没有想好要如何处理,这新问题就来了,让他猝不及防。

    只是不这么做,就让邓元直面风雨,皇帝又做不到这般冷漠,邓元这样做也是为了大盛好,他若是当真视若无睹,算什么为人君主。

    “行了,这事朕记下了,你出了宫门就不要和其他人说了,就当忘了这件事。”皇帝说道。

    邓元惊诧地抬起头,看向皇帝的眼神满满的震惊,邓元从刚才皇帝的反应就看出来,皇帝对这些方法极为看重,可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陛下……”邓元脱口而出想要劝阻。

    皇帝一对上邓元的眼神就知道他是误会了,虽然心底的恶趣味让他想要再等一会,好让邓元也体会一下他刚才的感受,可看邓元脸色格外难看,也不等误会加深,解释了一句:“防止官员贪腐不是小事,这事你一个人扛不起来,朕要给你找些帮手。”

    邓元有些发白的脸色这才恢复了些血色,明白是自己刚才误会了,赶紧为刚才的失礼赔罪。

    皇帝不在意地摆摆手,他刚才的话确实容易让人误会,也怪不得邓元。

    邓元这才转身退下。

    眼看着邓元就要踏出殿门,皇帝想起那些方法的灵感来源,哪怕已经隐隐猜到了,可还是想确定一下,开口道:“这些办法的灵感是不是来自裴清?”

    邓元身形一僵,下意识转过头想要为裴清遮掩一下,可是一对上皇帝有些了然的眼神,邓元就意识到他的反应已经暴露了裴清,握紧拳头,一时间不知道要怎么办。

    “行了行了,朕就猜到了,要只是你的话,也不至于一下子就想出这么多……主意。”皇帝感叹了一句,却也知道邓元为什么想要替裴清遮掩,这要是不遮掩一下,裴清暴露出来,也是会有麻烦的。

    这点麻烦还不算什么,就怕因为这么一件事,万一让人想起之前的事,那就彻底麻烦大了。

    皇帝很清楚,之前的事其实是会留下痕迹的,哪怕他很努力地遮掩,可也不一定在哪里留下了痕迹,这要是被人将裴清的事找出来,那裴清在大盛想要像现在这般轻松就难了。

    邓元松了口气,本来想解释一下,可是看皇帝已经不想再说话了,犹豫了一下也没有继续纠结下去,转身离开。

    踏进紫宸殿时邓元的脚步沉重,心情同样也是沉重的,可现在,有了皇帝的话在,邓元脚步都轻快了许多。虽然他不知道皇帝到底会如何处理这件事,但是邓元相信皇帝的能力。

    邓元突然有些明白裴清为什么有事就去找皇帝了,这种将问题抛给皇帝的感觉确实很不错,有点新奇,还有点说不出的轻松。

    邓元觉得以后他要是还有什么不好弄的事,或许也可以交给皇帝来处理了。

    皇帝哪里知道他这一帮到底就又给自己惹来了一个麻烦事,正在殿内冥思苦想着要怎么办才好。

    刚才说着容易,可真要实施起来,皇帝却毫无头绪。

    看着面前的文书,皇帝都有些羡慕起裴清了,这小子怎么满脑子的主意,他要是也能脑子这么灵光就好了。

    皇帝脑中闪过一点灵光,瞬间反应过来,既然他不太好想出主意来,不如让裴清来想想办法。

    虽说这事不好让其他人知道,但是显然,裴清是不在此列的,毕竟这事就是他挑起来的,主意也是他出的,就算不告诉他,可只要这些政策公布出去,裴清迟早会明白的。

    既然他都能猜到,那让裴清提前知道也没有什么。

    况且……

    皇帝脸上溢出得意的笑容来,以前都是裴清出问题,让他头疼,现在好了,裴清弄出问题来,可这下也要他自己来解决,这就很妙了。

    裴清哪里知道他说了那么多,惹出来的问题最后化身回旋镖,又打到他身上了,要是知道的话,可能会有点后悔当时说得太多了。

    ……

    虽然是要裴清解决问题,可皇帝这边并没有太着急地喊裴清进宫来,原因很简单,宫内的事很多,皇帝这边还要处理不完,总得先腾出手来,而这防止贪腐也不能太急切。

    其次就是尽量避免邓元被暴露出来,拖一拖时间,他见的人就多了,自然也就不容易怀疑到邓元头上。

    而皇帝这么做的效果也确实不错,邓元混在一群不时被召进殿内的大臣中就一点也不显眼了。

    而后见时间拖得差不多了,皇帝这次召裴清过来。

    裴清进来的时候还以为是资助金的事好了,然后被皇帝抛出的问题砸了个猝不及防。

    见裴清一脸错愕,皇帝没忍住,大笑了起来,颇有种大仇得报的快慰感。

    你小子也有今天啊!

    裴清看着皇帝夸张的笑容,嘴角微抽,忍住吐槽的欲望,仔细地看起文书来。

    听皇帝说完事情的经过,裴清还挺好奇邓元到底是改成什么样了,才会让皇帝如此慎重地对待,而这一看,裴清也是倒抽口凉气,感觉邓元不愧是户部尚书,对于朝廷银钱支取了解格外透彻,才能写出这么有针对性的计划来。

    真按照邓元写的这个实施起来,一般的官员想要贪污确实难了不少,至于说受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起码朝廷的银子对方想要弄到手是有点麻烦的。

    至于说被人记恨,那是实打实的结果,几乎不能避免,而皇帝的主意确实就是比较好处理这事的方法。

    一个人扛不住,那就多几个人扛,总是能扛住的。

    “你也看完了,给朕出出主意,这事要怎么处理才行。”皇帝也不急了,悠哉地等着裴清开口。

    裴清沉思了一会,问道:“陛下,您有什么看中的人选了吗?”

    皇帝虽然有些好奇裴清为什么要这么问,还是说出了几个人名来,算是朝廷重臣。

    裴清思考片刻就点了点头,道:“陛下若是找这几人,倒是不用担心太多,可这几位大人怕是要被人指指点点了。”

    皇帝沉默,他也是清楚这点,才比较犹豫。

    “陛下,臣有个主意,或许可以有帮助。”裴清正色道。

    皇帝有些惊讶,裴清居然这么快就想出了主意,可也有点好奇这是什么主意,便认真听了起来,而越听,皇帝看向裴清的眼神就越发的微妙,他怎么都想不到裴清还能出这样的主意。

    倒也不是这主意不好,只是怎么听怎么有点缺德了。

    这计划要是能顺利实施,那其他人或许就找不到可以背锅的对象了,因为他们有一个算一个的,或许都在政策上出了几分力。

    裴清的办法比较的简单,那就是政策内卷,先将这些防贪的政策拆分成比较宽松的政策,然后在朝臣间流传开,表示朝廷要管束这个,然后让朝臣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再夸夸那些赞同政策,并且认为政策有漏洞,要再管的严一点的臣子。

    只要皇帝掌控得好,就能让整个朝堂都陷入这种内卷的气氛当中,哪怕知道继续这样下去或许会对以后有影响,可气氛到这了,想要停下来也不行。

    况且就算有些朝臣能想到以后,可其他人不在乎后来,只在乎今朝,你不跟就被压下去了,你跟还是不跟呢,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也很有压迫感,会让一些朝臣脑子都迷糊了。

    皇帝忽然有些庆幸,还好裴清以前没有出过这种主意,不然这也太坑人了些,同时也有些好奇这个计划实施出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只是办法虽好,可皇帝略微算一下,就发现这办法要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很高的,要如何展开计划,让其他人按照整个计划走,想要做好是真不容易。

    可是等皇帝再问裴清的时候,裴清对此就是摇头,表示他也不太清楚,他对朝臣不了解,不知道要怎么引导他们,将政策由松到紧地提出来。

    皇帝有些失望,却也明白在这方面裴清确实是不太擅长的,也不再强人所难,决定自己来处理。

    不过这事靠他一个人大概还是不行的,皇帝想了想决定还是再把邓元叫来,两人一起好商量一下。

    裴清见皇帝陷入思考中,就知道他该走了,只是走之前,裴清想到这一点,犹豫了一下还是提醒了一句。

    “陛下,防贪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官员不用伸手,有些人骨子里是贪的,哪怕管束再严格,也只能拦一时,不能拦一世,可有的官员或许就是出于家境窘迫,若是朝廷的俸禄不足,为了生活,一些官员就不得不伸手了。”

    裴清可没有忘记,之后的科举大概会带来不少底层出身的官员,这些官员当官的话基本不可能回到家乡,而是要在外安家。

    这安家的花费可不少,而朝廷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什么福利,这还是去了外地的,要是留在京都,对前途来说是不错,可开销也是很可怕的。

    住房,饮食,往来人情的,若是朝廷的俸禄不够,这些官员可能就会变成后者了,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圣人。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官员算是开头几批的科举官员,若是养成了不好的风气,后面想要改好就不容易了。

    皇帝本来还没有想这些,听裴清这么一说,也感觉这点很是重要,郑重地点了点头,记录下来后才让裴清离开。

    而等裴清走后,皇帝先将邓元的方法做了些拆分,然后才准备来处理裴清提出的问题,刚拿起刚才记录的内容,皇帝愣住。

    等会儿,他这不是让裴清过来解决问题的吗?

    可怎么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冒出了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