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岛国日本以琉球船员
一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年初,经过充分准备,早已觊觎我国台湾的岛国日本,借口琉球船员
这件事最后虽然通过外交谈判得以解决,但大清国不仅允给日本恤银十万两,还对日本军队占据台湾期间所有修道、建房等件偿银四十万两,并承认日本此次侵台是保民义举。日本侵台事件,无意中显示了日本海防的强大,也暴露了大清国海防的薄弱。
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经过慎重考虑,给朝廷上了一个《筹议海防折》,提出: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须略加核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
李鸿章上折不久,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李宗义也就加强东南海防一事拜上一折,所论与李鸿章基本相同;随后,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署福建巡抚丁日昌、闽浙总督李鹤年、署河道总督乔松年,以及江苏巡抚吴元炳等人,也纷纷上折,主张暂时维持新疆现状,专注东南海防。
只有湖南巡抚王文韶等少数人上折,认为“俄人不能逞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主张宜以全力注重西北,认为塞防大于海防,强调海防为轻,塞防为重。
针对绝大多数官员专注海防之论,慈禧太后会同恭亲王与一班
慈禧太后为稳妥起见,令军机处给各省督抚遍
询旨递进兰州,左宗棠把李鸿章、李宗义等人的奏折全部看一遍,很快便形成自己的观点。他赞成李鸿章提出的加强东南海防之议,但对移塞防之饷作海防之饷一说,却持有不同看法。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三月初七日,经过反复论证,左宗棠所奏之《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拜往京师。
左宗棠坚持认为:
窃闻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必专顾西域,且宜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以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自封者也。
慈禧太后召集
二
一道密旨于是悄悄递往左宗棠之手:
关外现有统帅及现有兵力能否剿灭此贼?抑或尚有未协之处,应如何调度始能奏效?或必须有人遥制,俾关外诸军作为前敌,专任剿贼,方能有所禀承?著通盘筹划,详细密陈。
慈禧太后不问别人,专问左宗棠,可见左宗棠
左宗棠接旨的同时,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亦到圣谕,著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所有分洋分任练军设局,及招致海岛华人诸议,统归其择要筹办。
左宗棠性情原本耿介,不会拐弯抹角,加之复新疆事关国家安危,自不敢稍存私念,只能对现居新疆之帅、将据实陈奏,以供朝廷采择、参考。
他先谈统帅景廉:
关外统帅景廉,素称正派,亦有学问,承平时回翔台阁,足式群僚。惟泥古太过,无应变之才。所倚信之人如裕厚等,阿谀取巧,少所匡助,而倚势凌人,时所不免。额尔庆额初到时,因采办粮食与局弁商办,局弁备举以告,裕厚恶其漏泄,立将局弁棍责三百,额尔庆额衔之。又,额尔庆额初见景廉,接待不甚款洽,自此晋见甚稀,不乐为用。额尔庆额虽性情粗莽,不甚晓事,然胆力尚优,如有以慰其心,未尝不可得其力也。
谈完景廉,又谈景廉与金顺之间的统属问题:
以现
左宗棠接着又谈了对西征粮台督办袁保恒的看法:
至袁保恒于同治七年钦奉谕旨,派赴臣军差遣委用。臣念学士清班,非如僚属之可加以督责,正以难于位置为疑。闻其为人,姿性警敏,素尚圆通,而豪侈骄矜,习惯成性,
折子随后又对
左宗棠的折子递进京不多几日,朝廷便一连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圣旨:
左宗棠著补授东阁大学士,仍留陕甘总督之任。
第二道圣旨:
左宗棠著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仍帮办军务。西征粮台督办袁保恒、乌鲁木齐都统景廉,著回京供职。
第三道圣旨:
左宗棠奏海防、塞防实
此旨到后不久,又有旨下:
左宗棠奏请筹借洋款二百万两,本日已明降谕旨,准照办理。
朝廷至此才算定下大政方针,决定筹借洋款,用武力来复新疆了。